从优化社会结构入手加强社会建设(2)

从优化社会结构入手加强社会建设(2)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优化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哈尔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农业就业人员显著减少,私营个体和新的社会阶层就业人员显著增加。只有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形成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才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哈尔滨市把“凝神聚力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作为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目前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达七成。

关爱困难群众。尽最大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到2012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6万人。同时,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新农保、城居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4%、88%,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设保障房3.3万多套,改造了70%的棚户区。开展“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贷款22.45亿元,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9%。

关爱流动人口。尽可能为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服务。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让持证人逐步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享受与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凝聚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挥统一战线工作优势,建立利益诉求表达和服务联系机制,搭建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夯实人民调解基础。健全市、区县(市)、街乡(镇)及社区(村)四级调解组织网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有效调解社会矛盾。2012年,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8万件,成功率达96.4%。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优化社会组织结构

加强社会建设,重心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组织结构。哈尔滨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搭建城乡新型服务管理平台。在城区,全面推广“以大带小、以一带多、中心辐射周边”的中心社区建设模式,累计投入近6亿元兴建使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区73个,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助老、帮残扶弱、文体娱乐及社会组织协同等服务,基本实现社区居民服务全覆盖;在农村,推广综合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建农民互助协会和各类经济协会,开展“双代办”服务,使数十万农户受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凝聚作用。强调领导干部在解决问题时要主动“降两级”,认识问题时要主动“升两级”。推广通河县“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工作经验,大力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双百”干部双向挂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等活动,实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近3年来,共组织18个工作组对全市181个乡镇进行定点包扶,2万多名党员干部蹲点基层,联系帮扶群众5万余人次,机关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亿元。

发挥人大、政协组织的监督、协商作用。市、区县(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广泛建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点”,开展“代表接待日”、回选区“挂牌履职”等活动,5年来共组织各级人大代表3.4万人(次)走访居民近9000户、企业3000家,提出关于城市建设、文化卫生、科技教育、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6000余条。

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44个,覆盖非公企业4.3万余家,为职工维权提供了可靠依托。成立了由6.7万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96支“青春力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10万名大学生参加的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健全了青年社会工作体系。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疏导作用。降低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筹建公益组织孵化基地,实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