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企业创新精神何来?(2)

欧洲企业创新精神何来?(2)

欧盟委员会报告称,衡量技术研发力量有4个因素:最新科技获取难度、自身创新能力、科研院所的质量,以及获取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机会。欧盟在这4个方面暗下工夫,在创新项目上拨款从不手软,地方政府对于科研人才、拥有专利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减税;如果需要,地方政府甚至可以直接拨款,推动新技术与当地企业共享。

创新环境的养成

如今在欧洲,已经很难通过盈利多少来判断一家组织算是公司还是研究中心。所有的创新成果从出生起就是打算市场化的,企业也同样是研发主体,进行市场导向的创新;研究中心根据技术产业化需要,同样可以设立公司。比利时国土面积不及中国海南岛,但在医疗、化工、能源等领域却积蓄了强大的研发力量。北部荷兰语区法兰德斯大区设5个部委,其中就有一个创新部。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创新战略,理顺利益相关者关系,促进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知识共享。该地区在基本研究、基础科学以及应用科学领域设立补贴项目,同时对有市场化潜力的科研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企业与大学、研究所可以联合申请。

创新主体因何而结盟?在比利时法兰德斯大区,并不是靠一纸可行性报告立项便获得资金支持,而是需要动真格的,见到科研结果、专利申请、生产合同才能获得资金拨付,这就促进了有点子的科研院所为了寻求资金与有渠道并且多金的企业相结合。而企业与科研院所在联姻时多采用“非垂直”结构,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避免官僚作风干扰研发进程。

据法兰德斯政府统计,科研基金投放出去,可平均产生超过10倍的价值;如果该企业从事跨国业务,则平均产生25倍的价值。法兰德斯大区陆续在1986年成立校际微电子中心,1993年成立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主攻能源环境与材料,1996年成立生命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成立的IBBT/i-minds则主要覆盖宽频通讯等领域。几大科研中心临近大学城而建,负责各自科研领域的战略布局,衍生出大量人数精干、但市值惊人的子企业与孙企业,提升单位工作时长产出的GDP值,同时将织造出的科研创新网络嵌入地区、国家与欧盟层面的立体结构。

对于创新型企业,许多欧洲国家提供了丰厚的优惠政策,如创新型企业投资额于税前抵扣;专利收入80%从课税基准中减除,税率6.8%封顶;研发投资额14.5%税前扣减;欧盟为科研人员群体提供万亿欧元级的免税津贴。欧盟为什么为鼓励创新不遗余力?其实在欧盟产业格局的棋盘上,还有更宏大的篇章。

欧洲的算盘

欧洲理事会近期发布统计报告称,2012年美国在欧企业对于科研创新的投入是中国与印度在欧企业总和的10倍。在欧盟所谓的张开怀抱、加深国际合作的表达背后,有一句潜台词:欧洲真正感兴趣的,是拥有创新能力、带来新技术的国外企业。

在笔者走访欧洲制造企业的过程中,很多公司听说中国,马上两眼冒光,他们有的开设中国网页,招聘中国雇员,有的已经在中国设厂,目的很简单,都是抢滩中国市场。然而遗憾的是,说是已经与中国“广泛合作”,许多模式不过是借用中国低价人力扩大比较优势,核心部件在本国装配合成,把无关痛痒的生产线弄到中国沿海城市,直接供应辐射周边市场罢了。

拷贝的便捷与低成本消磨了创造激情,创新环境的缺失让社会忘记了原本可以为天下先。资金买不到欧洲核心技术,低水平复制的结果便是被困在食物链下游。如果中小企业不能聚拢潜下心来搞研发的团队;如果团队有了点子,研发费用不一定支付得起;如果付得起研发经费,市场反馈未必好;如果卖得好,惨遭山寨克隆……在秉承“领先百步死,领先半步生”的商圈文化中,企业怎么会选择创新呢?回头一看,商标已被上网抢注、被剥壳剽窃,满世界的“阿迪王”、“雷碧”,已经呼呼啦啦地杀将过来了。

也有人说,欧洲患上了“研发强迫症”。其实不然。欧洲不久前的商业峰会,谈的就是欧洲实体产业回归。美国已经把制造业回撤,现在欧洲也发现搞虚拟经济弄得大家都没工作,打算回归实体制造业。随着核心制造业离开中国,本土企业可以借“合作”之名沾到的机会更少,到时中国加工代工企业的日子恐怕更难过。如果拷贝之风不改,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买到核心技术、取得后发优势的想法,就只是一厢情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