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群众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苏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重要实践基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以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什么是正确的群众观,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学术界对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的研究仍未系统进行,史料的发掘还有待深入。

一、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的核心: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其一,坚持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制定党和苏维埃政府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29年4月,毛泽东在根据地初创时期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念叨“争取群众”。1934年1月,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强调指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1](P138-139)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实际上已经阐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并且这是党的文献关于这个问题最早的明确表述之一”。[2](P82)

其二,苏区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牢记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努力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了解到当地群众缺水吃,就带领大家挖“红井”,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困难; 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带头下田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周恩来、张闻天等带头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毛泽东 1933年11月所作的《长冈乡调查》,生动详细地记载了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的情况。“我们郑重称赞他们的工作为‘苏维埃工作的模范’,因为他们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3]( P277)“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钱帮助他。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去年夏荒,乡政府从二百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救济群众。”[1](P138)因此,长冈乡的群众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1](P138)

其三,共产党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也就真心实意地拥护苏维埃、拥护红军。巡视员欧阳钦1932年在检查中央苏区后报告:“群众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又被敌人摧残,斗争情绪当然好,对红军是极端拥护。”[4](P368)苏区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支持非常无私。第三次反“围剿”时,“在池江和水口战斗中,天气炎热,仗打得异常激烈,粮食一时供应不上,随军的担架民工就把自带的粮食让给部队,保证了战斗胜利。”[5](P7)在中央苏区,群众踊跃当红军,在扩红运动中到处出现有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争挎枪的热烈场面。“在中央苏区时期,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人。”[2](P83)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苏区群众源源不断地将粮食送往前线支援红军。为了支援红军,苏区妇女还将自己的银器首饰,无偿捐献给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红军过于都河时,群众拿出门板架浮桥,于都县城的曾大爷将自己的寿材也捐献出来给红军架浮桥。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苏区局部执政就初步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葛立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