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中国数代领导集体在外交理论上的发展以及中国丰富的外交实践和艰苦的理论探索,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总体思想、战略思维和政策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外交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子体系,它在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处于从实践中总结的阶段,现已启动其在第二个30年的发展新阶段。作为全球性大国的中国,在其外交理论创新进入历史新阶段之际,主要面临凝聚中国特色、强化指导作用和增加世界意义的三重历史使命。
一、凝聚中国特色
不言而喻,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建设不能盲目搬用西方理论,也不能套用西方语境,而主要应由中国人自己承当,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建设。
(一)凝聚外交理论的中国特色既是历史性要求也具有实现的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头30年中,中国理论建设的重点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研究,外交理论建设主要是高层的战略思想升华和学界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引进工作。中国学者和学术刊物的“兴奋点”一度集中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造成了高校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严重不足。在中国涉外工作者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件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上,很少进行理论总结和探索。例如,以“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篇名搜索“中国知网”仅得论文25篇,搜索中国国家图书馆仅有著作1部。[1]国外相关专著也很少,在对NoteExpress和Springerlinker等主要网站以“China Diplomatic Theory”搜索,结果为“零”;以“China Foreign Policy Theory”搜索,结果也仅有3部。[2]
但是,上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看到外交理论的“中国特色”建设正在逐步展开。首先,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不断取得阶段性发展。中国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毛泽东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江泽民外交思想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加强在“新思想、新判断、新观点”方面的理论建设,表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而且,当代的中国外交实践正在不断丰富着中国外交理论。例如,十八大在肯定以“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的“和谐世界”理念的同时,又在中国的国别外交中提出“新型大国关系”和“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等新理念;又如,十八大还提出“在国际关系发展中要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等富有前瞻性的外交哲学思想。[3]此外,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够加快特色外交理论的建设,以使之能更好地领会中国外交并加以借鉴。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外交,将其列为中国重要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国外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国外交讨论会,希望能从理论和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外交的内涵和前景,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更是希望能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中获得借鉴和启迪。
(二)创造性汲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强调,“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4]中国外交理论建设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国际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还不断吸取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成果,如中国的和平、和谐思想,欧美的全球整体意识,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正义诉求等。在学科建设方面,国内已有近30所院校开设国际政治或外交学本科专业,[5]约有50所院校开设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或外交学硕士专业,[6]约有24所院校拥有39个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或外交学博士点。[7]此外,“国际问题研究”被列入每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成为有关专家学者重点攻关对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