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2012年10月22日网上检索。专著为杨洁勉等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2]W. A. Callahan, and E. Barabantseva, China Orders the World: Normative Soft Power and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 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11; G. Wu, China's Challenges to Human Security: Foreign Relations and Glob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T. W. Robinson and D. L. Shambaugh,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新华社北京2012年11月17日电。
[4]新华社北京2009年6月20日电。
[5]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29所高校开设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本科专业,http://kaoshi.edu.sina,2012年10月24日上网检索。
[6],2012年10月24日上网检索。
[7]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博士点院校查阅,,2012年10月24日上网检索。
[8]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237页。
[9]张志洲:“创建中国外交哲学的刍议”,《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第32页。
[10]杨洁篪:“伟大的创新 丰硕的成果——十年来我国外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求是》,2012年第20期。
[11]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2年7月7日,新华社北京2012年7月7日电。
[12]新华社北京2012年7月23日电。
[13]新华社北京2009年7月20日电。
[14]《新华字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70页。
[15]《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2011年9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