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

城镇化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

b8ac6f30cf1710bf7d3012

一、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的历史剖析 

1.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围绕“单位制”设计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内忧外困的形势,必须迅速壮大工业,全力组织生产以应对发达国家的围逼和国内经济的短缺。这种情况下,工人便成为这个社会当然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中国社会进入了独特的“单位制社会”形态,中国的福利制度是完全通过单位来管理的,受益人只包括单位的职工。围绕工人绝对地位和单位制度社会需求,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便以满足职工需求进行设计。 

2.户籍制度使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形成 

1958年,我国决定推行户籍制度之时,重要的考虑是因为城市已经容纳不了太多进城的农民。但是,户籍制度的设计超乎了预计的效果,它不仅使得农民失去自由迁徙的理由,同时,也使得城市居民自然地视农民为“外来者”。城市人和农民成为完全不同的身份,经过长期制度积淀的身份,逐步形成了层级。层级一旦形成会进一步固化身份,使得群体之间的界限非常鲜明。如此循环,经过上层制度设计,形成社会认同,使得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弥合的可能性非常小。身份证的实行造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域,在两个场域中,政府实行的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探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需要考虑已经形成和固化的身份制度。 

3.合作化运动固化了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合作化运动时期,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条不紊地继续运行,尤其是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中,职工家属半免费地享受医疗保险是单位福利的延伸。合作化运动期间,伴随着毛泽东“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合作医疗运动开展起来,这场运动其一,强化了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其二,进一步确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村、农民和合作化运动的属性,使其与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完全不同。在独特的社会时空条件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正常运行,并赢得高度赞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