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揭露问题缘何难改  一把手权力缺制衡

审计报告揭露问题缘何难改 一把手权力缺制衡

核心提示:综观近年审计结果,体制机制不完善往往是滋生一些老大难问题的“土壤”,比如预算编制不细化、财权事权不匹配、行政职能不清晰等。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挤占挪用财政资金一直是屡审屡犯的问题,究其原因,往往不是相关人员有意为之,也不是没有相关体制机制,而是体制机制不完善。

1

审计问题是个死循环? 漫画:朱慧卿

“年年审计、年年犯同类错误,这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认真翻阅了近年来的审计工作报告,发现其中提到的许多问题已经是老问题了。

如果说十年前审计报告首次向社会公开,带来的还仅仅是人们对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触目惊心,此后同样问题的不断出现,则逐渐引发人们对屡审屡犯根源与对策的深思。

屡审屡犯,带来的不仅是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

京沪高速铁路是近年来我国一次投资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高达2176亿多元。为管好、用好这笔巨额投资,审计署对其进行了长期跟踪审计。

2009年,审计人员对京沪高铁进行首次审计时发现,中铁一局、三局、四局、十二局、二十四局和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北方工程有限公司7家施工单位用假发票入账。对此,原铁道部、京沪公司及各参建单位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相关违法违纪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一情况还向社会进行了公告。

没想到的是,2010年审计人员在对京沪高铁进行了第二次跟踪审计时,上述7家单位又被查出虚假发票365张,金额高达5300多万元。

同一项目,同样单位,在同类问题上,不仅屡审屡犯,边审边犯,而且边改边犯,改完再犯。这种屡教不改既是对国家法制权威的挑战,更是对社会诚信的一种深深伤害。

“实事求是地讲,屡审屡犯的问题确实存在。”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说,“目前,我们发现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案问题,审计发现后能够及时整改;另一类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年年审、年年有,屡审屡犯。”

翻开审计署已向社会发布的数十份专项审计结果公告,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违规招投标问题,金融机构存在的虚增存款问题,国有企业存在的决策失误问题……比比皆是。

对比近十年来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有些部门在同一问题上次次“榜上有名”。

屡审屡犯,带来的不仅是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更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同时也提供了滋生腐败问题的“土壤”。近五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发现各类问题金额数以万亿元计,而向司法纪检机关移送重大违法违规案件也有近万件之多。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