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诉求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括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两个基本逻辑支撑:一是它是什么,二是它指什么。关于“它是什么”,即人们用“应该是什么”这样一种方式看社会主义。关于“它指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所指,即:内容上,它将概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共性;形式上,它将在国家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三个层面构建相应的基本理念。

在本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味着人们从国家、集体、个人三个领域,就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总趋势问题,要求社会主义给予回应。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凝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

就国家层面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理念,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的基本判断和把握,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在国家发展方面具有强烈现代性的预期。

“富强与民主”,源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使得整个社会内生为三大领域——市场、国家和公共领域,其中,市场,是一种私人交换体系。而在商品经济时代,只要社会允许交换,市场就会自然生成和壮大,因此市场具有自组织性。国家,则是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在前市场经济时期,它主要体现为暴力机器;而市场经济时代,国家成为接受私人委托而履行某些公共性事务的机构。国家在本质上转换为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基于这一变化,国家在逻辑上就完成从传统发号施令的“主人”向现代接受授权而代行权力的“客人”这样一种角色转换。而深入看,国家的“客人”属性就是其现代性内涵中的“民主”之缘起。由此可以看到,在商品经济时代,社会三大领域的分离形成这样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私人交换体系的壮大,意味着社会追求“富强”的动力日渐趋强,“富强”成为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领域的现代性转换,意味着“人民成为主人”“国家成为客人”这是一种必然,“民主”成为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

“文明与和谐”,源于公共领域的生成。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带来的第三个分离就是“国家—市场—社会”三分,其中,“社会”就是介于市场和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在性质上,公共领域是一种非官非商的社会中间部门。公共领域的这种“公共性”舒缓了国家“强制性”和市场“自主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个人在社会中具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非营利非政府),国家有了边界(法律许可才可为),市场有了秩序(法无禁止即可为)。在这里,相对于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人”,市场条件下的“社会人”无疑代表了一种文明的提升,标志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新进步;相对于传统的“暴力与革命”的冲突解决逻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边界、市场秩序、私人空间”之格局构成了新的冲突解决的逻辑基础,“和谐博弈”成为时代发展的基本价值认同。

总之,从实践上看,尊重市场的自组织性规律,尊重国家的客体性逻辑,尊重社会公共性诉求,自觉运用公共领域的“缓冲”之基本功能,应当构成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理念的基本要求。

就集体层面来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大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前中国发展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在社会建设方面怀有强烈期待。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三分格局也逐渐生成,相应地,基于市场交换的私人自主性诉求凸显,“自由与平等”要求日趋强烈;基于公共领域和国家之公共性的“公平、正义、秩序”等宏观诉求上升,“公正与法治”要求凸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