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柔性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3)

社会资本与柔性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3)

(一)信任缺失及其对柔性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一,缺乏对制度的信仰,导致制度感召力弱。制度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交往行为模式,是支配与约束人们社会交往行为的定型化、非定型化的规则与规范。社会基本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程序,必须建立在稳固被信仰基础之上,也就是需要信仰来支撑,否则制度就形同虚设。这是因为信仰是基于某种现实需要而对某种或世俗的或神圣的或主观形态的客体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和反映形式,它是一种特定的人心秩序的外化,它为人类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丰富的伦理性资源,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很多人缺乏对制度的信仰,这是诱发社会不稳定的一大因素。

第二,社会个体缺乏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现在的状况是“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阻碍。那些缺乏稳定和效能的政府的社会,也同样缺乏公民间的相互信任,缺乏民族和公众的忠诚心理”。[3]也就是说,个体缺乏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在当今社会,个体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比较模糊。只问成败,不问是非;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有奶就是娘”等功利主义文化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要实现柔性社会稳定,必须解决个体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危机。

第三,社会个体之间缺乏信任。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一定的人际关系的持续需要信任来维持,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实现合作。信任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和润滑剂,它要求人与人之间彼此地坦诚对待和协商合作,这是实现柔性社会稳定的首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个体间的信任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获取更多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社会个体之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了人际信任关系的基础不牢固,影响着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建立,导致社会整体信任度不高。“彼此不信任和人心不齐使社会变为一盘散沙。”[4]这对实现柔性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个体缺乏自信。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政治意识之中臣民、顺民、草民观念较强,而公民意识较弱,在此情况下,社会个体缺乏自主意识和参政意识,而国家意识、服从意识却比较浓厚。大多数社会个体缺乏用话语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缺乏用协商的方式解决与他人之间的矛盾,缺乏用对话的方式要求政府或社会来解决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旦感觉受到压制或者不公平,就容易产生暴力思维,引起社会不稳定。

(二)规范悬空及其对柔性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一,规范僵硬,表现在现有社会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譬如发展环境、投资安全、公平竞争、私人权利保护以及优质公共服务等。公众对现有的社会规范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富豪移民(我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在考虑移民)[5]。这种财富的大量转移,极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第二,规范懒惰,表现为现有规范的不作为,或者说主导规范制定的政府不按规范办事,或者利用规范优势为自己谋私利。这就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持续受到民间社会的质疑,众多网民对以权谋私、走人情、靠关系有恶感和排斥,甚至对官员整体形象都有先意识的抵触”[6]。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第三,规范替代,即潜规则盛行。“潜规则”就是“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7]。它产生于现实的利害算计和趋利避害,使正式法律、法规和制度等显规则形同虚设,功能失效,权威丧失。在利益的诱惑下,得益于潜规则的社会个体会愈加羡慕和崇拜这种规则,而坚持显规则者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样易导致正式规范失信于民,合作的基础便不复存在,社会稳定将难以实现。

(三)网络脆弱及其对柔性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脆弱,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主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以金钱、利益等为目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