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2)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2)

中国精神的高度自强。“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无论拥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都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当今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懈怠的危险日益加剧,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蹚“深水区”、踏“地雷阵”、啃“硬骨头”?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高扬精神旗帜、培育中国精神的战略号召。全体中国人民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继承者和弘扬者。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56个民族、13亿多人凝聚起来的精神纽带,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中国人民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既是兴国之魂,也是圆梦之魂。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进一步挖掘、诠释、提升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激发隐藏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的潜在精神力量,使伟大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潜意识,成为推动中国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力量的高度自觉。中国梦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中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13亿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要切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引领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国梦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凝聚中国力量,关键是把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与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不断激发和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深厚伟力,真正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不断把梦想变为现实。

二、“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历史使命作出时代回答,因应了时代需要、时代难题、时代潮流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梦的战略构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适应时代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其自身的革命性、科学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适应了近现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取得了让世界震惊的伟大成就。但国际上各种对中国的误读和误判由此而生,国内思想意识领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异常严峻地呈现出来。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次经受考验。值此历史关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坚持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刻分析,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