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3)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3)

破解时代难题。“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基本路径,破解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的现实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新旧问题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与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见的与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相互交织。其中生态问题和安全问题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破解的两大难题。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密切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实际,清醒认识到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和建设任务的繁重艰巨,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美丽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为破解时代难题提供了治本之策。

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要“跟着时代走”,又要“领着时代走”。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才能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理论的指导。中国梦的战略构想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对世界变局和人类发展作出清醒判断,对中国的道路和中国的发展模式作出科学阐释,首创“世界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呼吁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在两岸关系方面,倡导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大趋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展示了全球性思维,体现了惠济天下的大党胸襟和大国气概,彰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对共同愿景作出大众阐述,契合了大众生活、大众表达、大众实践

中国梦的战略构想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当今中国的共同愿景作出大众阐述,具有浓厚的大众情怀和大众品格。

关注大众生活。大众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主要是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只有抓住大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抓住大众心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大众化的形式回归民众生活的现实场域,关注跟民众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进生活的根本表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现实问题、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吸引和掌握群众的。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高度关注大众生活世界,把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党的施政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喜闻乐见地表达了“国家大梦”,又体贴入微地表达了“百姓小梦”,抓住了普通百姓的心,从而使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得到认同,成为回荡在全体中国人心中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时空、催人奋进的强大能量。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论述切实抓住了“民生”这一集中反映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问题,着眼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民生权利的有效落实,从而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同和拥护,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其理论指向、理论创新及其实践成果皆有大众品格。

运用大众表达。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根本原因。群众语言是开启百姓心灵的金钥匙。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就会“曲高和寡”,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更谈不上认同。中国梦之所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成了媒体及社会公众关注的关键词,主要是因为中国梦着眼于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感召力、亲和力,把理论之根深植于中国现实的土壤之中,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中发掘理论语言的内涵,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用最通俗易懂、最形象化的语言,向人民群众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读了人民期盼的共同富裕,解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表达实现了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形态,是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转换的科学尝试,从而达到了政治动员与民众表达的和谐统一,增强了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