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换来了什么?

“阿拉伯之春”换来了什么?

2010年年底,一名失业的突尼斯小贩因遭受城管的粗暴对待而自焚身亡,这一事件不仅点燃了突尼斯民众对长期以来该国失业率高涨、物价飞涨及政府腐败的怒火,更引发了一场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风暴。

1

这场被外界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政治运动所波及的国家包括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由于各国情况不同,风暴激烈程度也不同,但“民主”和“发展经济”成为共同的主题。在利比亚和叙利亚,游行示威还发展成为全面内战。这些不同烈度的运动表面上看是各国国内爆发的,但背后有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影子。在政治运动中,西方大国或摇旗呐喊,或暗中支持,或积极调停,无论采取什么态度,他们叫喊得最响亮,最吸引人的声音无疑就是“民主”。

如今,这场政治运动已经持续两年多,发生在埃及的“武力清场”却以血淋淋的事实将运动的主题“西方式的民主”撕得粉碎。恐怕连美国政客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苦心经营的埃及这一“民主样板工程”如今只能以失败宣告结束。那么,其他国家的情况怎么样呢?那些经历过“阿拉伯之春”洗礼的其他国家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与经济发展?事实上,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实现它们的目标,现在就连基本的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2011年春,受突尼斯及埃及局势的影响,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一年后,抗议活动逐渐升级,到2012年5月份时,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爆发激烈武装冲突。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25日,在叙利亚国内冲突中死亡的人数可能已经超过10万。目前,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的战斗依然在各大城市僵持,短期内恐怕难以结束。

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虽然已经结束了卡扎菲的独裁统治,但卡扎菲政权被推翻近两年来,利比亚的国内重建仍旧困难重重,政府长期无法有效运作,民众正逐渐失去耐心,这令该国出现新一轮军事反抗的忧虑加深。

也门在2011年初爆发的政治运动结束了萨利赫长达33年的统治,但恐怖极端势力也在政治运动中悄悄崛起,“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趁机扩展势力范围。2012年,也门政府军在美方无人机协助下展开大规模清剿,夺回南部多个城镇,但“基地”对政府机构、安全部队和油气设施的袭击从未中断过。也门总统甚至认为,“基地”可能渗入安全机构,政府军一些关键职位可能已由“基地”成员把持,

作为“阿拉伯之春”的“策源国”,突尼斯的前途同样让人堪忧。自今年2月份反对派领袖被刺杀以来,突尼斯陷入了新一轮的政治危机,反对派和执政党矛盾激化,各种示威游行和罢工运动此起彼伏。7月25日,突尼斯又一名反对派议员被暗杀,国内政坛陷入一阵白色恐怖之中。进入8月份,突尼斯民众继续走上街头,手举遇害官员照片,高呼2011年他们推翻本·阿里政权时的口号:“人民想要推翻这个政权。”

推翻一个政权,却立刻又陷入另一个政权的暴力或无作为状态中,这几乎成为在“阿拉伯之春”中所有遭遇政权更迭的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围绕着权力与利益的政治斗争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民众心中所憧憬的“民主”往往成为镜花水月。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