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改革是置社会主义民主于死地(4)

苏东改革是置社会主义民主于死地(4)

在肯定原苏联东欧国家改革成就的同时,应当承认,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其教训是相当深刻的。这些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概而言之,原苏联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教训包括: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准备、有秩序地进行。例如,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但却缺乏充分的和周密的思考。改革既无理论的深入探讨也没有广泛的社会宣传,既没有有计划的试点,也没有全局性的考虑。人们虽然在情感上认同改革,却对改革普遍缺乏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改革的举措往往是心血来潮的产物,因此也容易带来混乱并造成失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第二,改革必须通盘考虑,协同推进。这既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配合,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自身各项配套措施的适时跟进。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彻底,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走回头路。赫鲁晓夫之所以被称为“半调子改革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许多改革措施都很不彻底。如他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自己又搞个人崇拜;倡导集体领导,又搞个人专断;倡导高层党政领导分权制,而又逐渐集党政大权于一身;谴责斯大林破坏法制,在遇到危及自身权力和地位的事件时,又往往不顾法制原则,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镇压,如1956年镇压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群众示威,1959年镇压捷米尔塔乌拉干达冶金工人罢工,1962年镇压罗斯托夫州群众示威等。这种不彻底性无疑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半途而废甚至走回头路留下了空档。第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攻坚精神,不能知难而退;但也不能鲁莽从事、冒险蛮干。政治体制改革直接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谋划失当,改革的支持者和受益人也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而谋划得当,阻力也有可能化为动力。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鲁莽从事,不顾后果,而遇到麻烦后又慌忙退缩。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流产也与他对改革前景产生悲观情绪有关。第五,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哗众取宠、走过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苏维埃体制的改良型修补工作几乎达到了精致化、完美化的程度,但绝大多数被大肆渲染的民主措施都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例如,苏联每次选举的投票率都出奇得高,但高投票率背后掩盖着的却是官员们的弄虚作假与广大选民的政治冷漠。第六,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而不是要毁灭制度本身。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联及东欧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已经偏离了改革本来的航向,它不是要激活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而是要置之于死地,彻底否定它。这种体制改革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改革了。

注释:

[1] 《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27页。

[2] 蒲国良《俄国苏维埃民主体制嬗变探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186页。

[5]蒲国良《苏联执政党官僚化的后果》,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卡德尔论文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年版第39、43页。

[7][匈]久尔科·拉斯洛《卡达尔——历史背景下的肖像素描》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150页。

[8]《卡达尔答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问》,载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1987年第1期。

[9]《关于波兰目前局势》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5页。

[10]《铁托在普拉的演说及有关评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本文关键词: 蒲国良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