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2)

新加坡是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2)

新加坡城可谓是寸土寸金。在这里,卖到12万新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一平方米的私人公寓毫不稀奇,这个数字即使是对富裕的新加坡平民来讲,显然是难以承担的。

记者注意到,在新加坡,距离市中心不远处有个居住区,多是长走廊、宿舍式的设计,数十栋约10层高的楼房大约容纳了10万人口。小区井井有条,设有学校、公园、体育场、商场等,各种设施齐全,这些便是新加坡最大的组屋区。新加坡的组屋一般都是按卫星镇方式分布,以市区河口为中心,围绕地铁或公交车站遍布整个新加坡。

而政府组屋住满5年之后,即可上市流通。盈余部分,购房者所有。“这是政府让国民分享发展红利的一个方式。”罗瑞兴说。

不只盖房子,更是造家园

新加坡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新加坡的组屋同样保持着这样的特色。组屋周围的街道整洁干净,路两旁的热带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随处可乘凉。而且,新加坡的组屋每七八年会重新粉刷一次,不仅如此,政府还会定期制定组屋区更新计划,包括修补混凝土剥落、更换污水管、增设电梯等。在组屋区没有围墙,一楼不设房屋,全部是空闲的大厅,供居民休闲以及婚丧大事之用。

组屋还承担起了弥合种族冲突的任务。在新加坡,种族、宗教混杂。据了解,2012年新加坡居民人口为380万,常住人口约530万人,其中华族占74.2%,马来族占13.3%,印度族占9.2%,其他种族占3.3%。

对此,新加坡政府也实施族群融合政策,让各种族在组屋区内和睦共处,确保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共享社区精神。

此外,重视培养家庭伦理和谐,是新加坡组屋制度颇有特色的一个设计。新加坡政府为了倡导家庭凝聚力,与父母/已婚子女联名购买转售组屋或购买靠近父母/已婚子女居住地点转售组屋的合格已婚申请者可获得4万元的津贴,不住在靠近父母/子女者只可获得3万元的津贴。

此外,已婚子女在向建屋局申请组屋时如果选择住靠近父母或与他们同住,将获得额外的抽签机会,反之亦然。而所有的组屋区都经过精心设计,提供设施及机会让居民们在家门口,或家附近与邻居接触交流。

另一项令人兴奋的构思就是小型公寓。这些住屋专为年老人士而设,让他们在不远离亲朋戚友的情况下,住进较小的单位,并继续在社区活动。对于新加坡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作用。

“我们实施多代同堂优先计划,希望不仅是提供公共住屋,而是塑造令人引以为豪的家园;不仅是发展新镇,而是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社区,让人倍感认同。” 罗瑞兴说。

他称,迈入新世纪,新加坡需要新构思及新方法,新材料及新科技,创造持之以恒的美好居住环境,以及发展更吸引人的新项目,例如楼高50层的摩天组屋——达士岭。

住屋支出占国家预算3.4%

新加坡在1959年完全自治时,面临严峻的“屋荒”,大多数人只能居住在木板和铁片搭建的棚屋内,只有9%的人住在像样的房屋内,恶劣的住房问题导致了社会严重不稳定。新加坡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已趋于成熟。新加坡公共组屋制度基本上是以法律的形方式存在,政府颁布了《建屋与发展法令》和《土地征用法令》,以确保组屋的供应。

同样,新加坡政府对组屋建设每年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譬如,2012/2013财政年度新加坡国家预算为517.4亿新元,其中,住屋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预算的3.4%。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