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2)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2)

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把握客观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条件。我们的社会主义一开始,斯大林认为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的关系之后,也就不用解放人的本质了。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人的本质的社会解放运动,也就无法呈现人的本质的社会运动规律。当代哲学的主体这个重大课题就难以解决。哲学是政治在观念中的反映。哲学的主体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解决,影响的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基础。

20世纪时代赋予人的本质新的使命必须成为哲学主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恩格斯和列宁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三者的运动统一于对立统一规律。这是由于思维能够认识自然和社会运动。但未揭示思维是通过什么物质主体去具体实现统一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半叶,毛泽东提出思维是某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也没有确定思维的主体究竟是什么。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发动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提出了解放这个某种特殊物质的当代哲学主体这个课题。解放思想首先是要确证思想的主体也就是生产力的主体,实事求是就是要探究生产力主体的运动规律。实质上就是通过改革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也为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解放人的本质主体就能与无产阶级形成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思维与认识形成哲学的对象系统。这也就解决了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确定的哲学主体这个难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提出把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并未明确其对应的哲学主体。毛泽东提出哲学是无产阶级的认识论。虽然确定了主体是无产阶级,毛泽东还是认为不能解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思维的主体上。随着哲学社会主体系统在改革过程中的形成,也就解决了当代哲学主体这个重大课题。但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在人的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上与马克思一致,并把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脉”。而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相信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实践还仍有人在。这些人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把人的本质确证为思想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人的本质就不能接上生产力主体人的本质的地气,不按照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不在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在人的本质自身的基础上,不把无产阶级与人的本质形成的哲学社会主体系统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处理五种重大关系就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就不可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与党同心与民同行,去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只要坚持在改革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思想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建立在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解放的基础上,改革按照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解放人的本质,我们也就能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

全面深化改革把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是改革解放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为解放哲学的主体人的本质创造条件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能够实现把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就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以人为本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把人作为称霸、兴邦、立国之本,体现的是价值观。并不把人同历史的发展直接相联系,更不可能把人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可能把人作为创造价值的真正主体,剥削阶级终究是要压迫和剥削人的本质劳动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多少次改朝换代、又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再经历改革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把以人为本作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这里体现的正是把人的本质当作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转变为还把人的本质当作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提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这才产生了把以人为本作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不仅强调人的本质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而且强调人的本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