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半”心态让中产阶层不高兴

“差一半”心态让中产阶层不高兴

关于中等收入者或中产阶层的讨论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人们用不同的统计口径或分析方法来观察这个群体的状况,得出许多不同结论。在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判断上,既有国家间的差异,也有不同地域和环境的差异;既体现为经济收入和财产水平,也体现为群体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其实除社会科学的统计研究外,人文科学的分析也大有作为。

1

中等收入群体的状况,用一个将心理状态和经济及社会地位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更容易理解。这就是他们是“差一半”的群体。所谓“差一半”体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在生活上,他们期望买的房子和他们现有的支付能力正好“差一半”;二是在职场上,他们期望的职位和现实位置正好“差一半”。

在生活上“差一半”集中体现在,对理想房子的期望和实际拥有的钱基本上正好“差一半”。比如一个已经有了相当积累的中产家庭,近十年前看中的北京的房子在100万左右,但算来算去自己能够拿出来买房的钱就只有50万。到今天,这样一套房需要600万了,但他能够拿出来买房的钱也就有300万。虽然收入增长了,但房价还是和收入“差一半”。今天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看中郊区的两居室婚房80万,但他把自己和父母的钱加起来总共只有40万。而一个高级白领看中的别墅价格1000万,但他却只拥有500万。地位不同,但这样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中等收入者心态。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大群体。他们的收入都在增长,但期望和要求也在增长;有了房子的人,随着地位提高、收入增长,要改善住房,而没有房的在急切地需要房。虽然收入各异,年龄有别,但这种面对住房“差一半”心态是最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志。

在职场上的“差一半”更容易理解,中产群体在工作中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不足的状况。总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早就达到了更高位置,但现实却正好和这个位置“差一半”。如公务员是个科级,总是觉得自己早就足够处级。在公司是中层,早就觉得自己该是高管。而对于基层劳动者或老板来说就没有这样的心态。这其实是格外典型和鲜明的中等收入者状态。

中等收入群体基本衣食无忧,但就是这“差一半”的感受让他们感到不足。这种状态当然是全球性的。这种期待和现实“差一半”使得中产阶层始终是有着“莫名的愤懑”的群体,幸福感很难迅速提升,焦虑和困扰也难以迅速化解。但对发达的西方社会来说,社会已高度成熟,适应中等收入者的一套社会体系十分完备,无论政治结构、传统宗教、社会网络还是大众文化和传媒的运作都非常稳定,对他们的苦闷有强大的化解能力。

但即便这样,在这些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的不满也仍是现实问题。在像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前一波高速成长带来的问题凸显,如环境、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腐败等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另一方面,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一部分体力劳动者或三四线城市的居民也开始“中产化”,但他们和原有中产阶层却有相当的距离,其实《泰囧》就是这两部分人在相互理解方面出现问题的症候。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快速拉高了原有中产者的生活成本,原有大城市中产的失落感就有所加强。同时中等收入者通过出国旅行和互联网看到西方发达社会在生活许多方面的完备之处,更让他们的焦虑难以化解。

个人境遇“差一半”常常在新兴国家变成对社会的强烈不满。随着社会更加关注人们的精神满足和幸福感,这种温饱之后的“莫名的愤懑”反而变得更加现实。尤其是作为中产后备军的年轻群体,他们从未经历过匮乏的年代,对生活的要求和期望更高,往往显得落差更大,焦虑更深。因此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往往不仅是经济转型不成功造成的,而且更表现为中等收入者“莫名的愤懑”导致的社会转型不成功。如何让这种“差一半”心态变成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而非消极阻力,是当下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要求。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