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促转型、稳增长

以改革促转型、稳增长

编者按

2013年8月1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主办“增长·转型·改革”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观点,现摘其要者刊登,供有关人士参考。

宋晓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利益格局

关于增长、转型、改革,我简要讲三句话:

第一,增长应重在质量效益。当前,我们必须正视高速发展付出的过高成本,到了发展方式必须转型的阶段了。新阶段评价增长,应当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应再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

第二,转型要坚持市场导向。转型的关键是调整结构,包括城乡结构、投资消费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内贸外贸结构等。转型还要求我们从低劳动力成本竞争逐步转向科技创新发展。这些重大的结构调整都要遵循市场法则,当然也要有政府的监管和调控。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在经济方面,尤其在微观经济领域干预过多。

从低劳动力成本竞争转向科技创新发展,也不是政府可以包办的。政府应当引导,但始终要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市场第一线,企业家必须高度关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是否合理。我们现在许多政策不是引导企业创新,而是引导企业去寻找所谓“政策洼地”。

第三,改革须触动利益格局。社会各界对改革的议论很多,有的观点大相径庭,但利益格局不动,改革难以推进是大家公认的。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首当其冲。现有的地方利益格局大大加剧了产能过剩,加剧了生态破坏,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权钱交易空间,制度性腐败越演越烈。现阶段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格局,不能像改革初期那样简单向地方放权,而是首先要划清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各自的职能。政府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企业。

再一个需要触动的是行政性垄断行业既得利益格局。 2012年,国企上缴红利只占税后利润的11%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返还了。按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约为税后利润的30%—40%,国有资本向国家上缴的盈利普遍高于一般上市公司,英国国有企业上缴70%—80%。现阶段,不以壮士断腕的雷霆手段调整利益格局,我担心“深化改革”也就是写在文件上的四个字。

彭森:以改革释放“正能量”

我国经济已经明显地下了一个台阶,回落到中速发展的阶段。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主,包括财政收入、外贸等指标,确实已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期维持在10%、20%的速度,回落到一个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国情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

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还面临着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企业效益下降、内生动力不足,还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金融和债务风险。下半年走势如何?由于去年四季度曾出台刺激措施,导致基数较高,加上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较大,如经济增速回落到7.5%以下,“这也是可能发生的大概率事件”。不过,今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大量“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措施。比如新一届政府强化职能转变,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许可;出台政策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出台金融“国十条”,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资本市场监管,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发展的换挡期,处于发展模式从过去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向科学发展的转型期,还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在此背景之下,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目标的实现,确实存在着“两难”的选择,必须有所娶有所予,有所失、有所得,这就涉及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无痛转型。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