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担当社会责任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特别是当前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四风”等问题,都需要社科界在理论学术层面进行务实、有效的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理论武装、营造舆论氛围。坚持理论先行,发挥好理论的引领、破难与聚力作用,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社科界的同志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深厚理论功底的群体,特别是我们的专家学者,社会影响力大,话语分量重。因此,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优势。
作为社科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担当意识,发挥好宣传教育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要站在高位,学习深透,理解全面,准确把握,深入发掘党的群众路线这座思想理论宝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群众路线内涵,为党的建设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建议。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分析问题、阐明观点、发表文章,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管用有效的学习教材,起到释疑解惑、启迪启发、指导推动的作用。要经常“带着课题下基层,带着任务下基层、带着感情下基层”,以基层为课堂,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汲取智慧、增长本领。在社科研究中,要提倡“讲实情、说真话、出新招”;在党员干部中,要提倡“志存高远、不辱使命、廉洁自律”。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融入贯穿于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等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建立社科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要努力促进理论成果转化,发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更好地为推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服务。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哲学社科工作者践行群众路线,工作的根本点在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哲学社科工作者增强人民群众观点、加强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具体过程。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推进党的理论建设,必须把创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实际上去,用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就是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合中国实际的施政方针和政策方法,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学习过程,也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又用深化的理论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是哲学社科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的途径。社科工作者不仅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更要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认识,在与人交流中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纠正自身思维的片面性,集思广益。应坚持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社科工作者克服维护固有思维模式的强大惯性,通过反思固有思维模式的劣根,不断突破思维惯性,加大创新力度,最终以改革的精神,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问题,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蓬勃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个社科工作者坚持做到在工作时学习,从工作中总结,将学习成果寓于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升华,不断进步;始终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到基层、到群众当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重大现实问题深化研究。同时,关注热点、精心选题,用群众听得明、看得懂的实话、新话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探索理论成果对接实践的新方式。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