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制度、利益:理解中国改革的三个维度(2)

知识、制度、利益:理解中国改革的三个维度(2)

二 制度创新:优先拓展知识增量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仅仅尊重知识存量是不够的,尊重知识存量是为了更稳妥地获得和拓展知识增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优先拓展知识增量。转型经济理论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优先发展新制度。(24)这是制度创新的目标要求。新制度正是知识增量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谓知识增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制度增量即新制度,二是指利益增量也即新收益。制度对经济增长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制度创新则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虽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利益增量,以解决社会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但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利益增量。也就是说,利益增量的产生有赖于制度增量,新制度才能带来新收益,没有制度增量就没有利益增量。

当今中国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存量不动、增量先行”。“存量不动”是对知识存量的尊重;“增量先行”意味着优先发展新制度以产生利益增量。中国拓展这两种知识增量的过程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不断增加被认可的市场经济要素,随着市场经济要素的不断增多,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逐渐构成了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于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就形成了两种可以比较的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双轨制”。

二是在保持国有计划经济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在其外部培育以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为竞争性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各种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而这种经济体制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利益增量便是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产生的。

上述两方面并不是两个过程,两种知识增量也并非是在两个没有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反,不仅上述两个方面实质上就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且两种知识增量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相对于国有计划经济而言是新的市场要素,这些新的市场要素在竞争与合作中构成了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就是制度增量。而利益增量也主要是在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由于继续维持着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充其量是保值,而不会形成增值。

不过,上述过程只是产生知识增量的一次博弈的情形,而实际上知识增量的拓展是反复博弈的过程。在第二次博弈中,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转化为知识存量,而国有经济则反过来成为知识增量。如果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市场主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直发展下去,而国有经济一直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保持不动,那么,国有经济会在市场的比较利益之下而全面萎缩,这样,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就会丧失,受其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被市场彻底掏空。因此,在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在市场机制下得到大幅度发展之时,壮大国有经济就必然要提上改革日程。

究竟怎样来壮大国有经济?没有别的方法,唯一可以参照的是国有经济外的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在市场上成功的示范效应,促使国有经济改革朝向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效益的诱致之下,国有经济的改革也正式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通过借用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所采用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来改造国有企业。不过,最初国有经济的改革也是谨小慎微的,当然所谓“存量不动”,也并非是如泰山般纹丝不动,其实国有经济内部也在进行某些变化,自我渐进地进行知识储备水平的提高。最初是放权让利,从1979年7月开始,中央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1983年4月,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利改税的改革;(25)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目标的确立,国有企业正式确立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以后,国有企业全面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与此同时,企业法人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也初步建立起来。

虽然国有经济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企、政资并未真正完全分开;股权多元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国有独资或一股独大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规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还未根本改革;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由于企业冗员以及资产负债率高等因素的作用,特别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也没真正形成,以致企业效益差的状况还难以根本改观,等等。但是国有经济的这些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中国社会的知识增量得到大大拓展。正是这些新的知识增量使中国能够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新的挑战。

当国内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国内经济体制及其产生的利益又成为知识存量,并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础,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的更为广泛的一体化市场,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国际利益则成为中国社会新的知识增量。众所周知,在没有开放之前,中国与世界是隔绝的,即便开放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没有自己的国际利益,中国的利益基本上是界定在国内。然而,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及中国对外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而且跟外部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所有内部的利益和制度安排成为中国社会的知识存量。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尽最大可能地拓展外部利益。而由于市场的巨大传导效应和内部与外部的巨大联动效应,外部利益成为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知识增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