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制度、利益:理解中国改革的三个维度(5)

知识、制度、利益:理解中国改革的三个维度(5)

注释:

①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多,如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 The Foreign Policy Center, May 2004;江金权:《“中国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徐贵相:《中国发展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韩保江:《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Martin Jacques,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London: Pengiun Books Ltd, 2009;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5期;周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韦定广:《创造与贡献:世界体系视域中的“中国道路”》,《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李世坤:《对模式和“中国模式”的思考——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李景源:《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左宪民:《论中国道路的辩证特性》,《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3期;左宪民:《北京共识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解析》,《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等。

②[美]道格拉斯·C.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18页。

③V. W. 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美]R. 科斯、A. 阿尔钦、D. 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2页。

④参见V. W. 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同上书,第331页。

⑤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有学者把中国的过渡称为“渐进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整体上是渐进式的,而在具体的问题上则是激进式的。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复出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了干部制度的改革,包括废除干部终身制,18个月后,90%的老干部刚刚恢复工作不久就离退休了。参见李稻葵:《官僚体制的改革理论》,载吴敬琏主编:《比较》(7),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3页。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渐进式过渡又重新进行了定义,主张用“平行推进”来概括中国的体制转轨方式。参见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⑥Alan Smith, S hock Therapy or Gradualism? Economic Controversies with Political Undercurrents,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 72, 3772, No. 4, 1994;张东辉:《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

⑦李顺才、邹珊刚、常荔:《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

⑧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述请参见拙著《转型经济新论——兼论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问题上中国社会历经了四次比较大的争论,前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争论主要涉及要不要改革的问题,一部分学者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次争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2年,主要争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是指就是要不要建立市场经济的问题;第三次发生在新世纪,始于2004年的“郎顾之争”,然后蔓延到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几乎所有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到2006年基本上平息,其实质是究竟怎样改革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国内各种思潮在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问题上,又展开一次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中国的改革失败了,使社会主义变质了,因而不能再改下去了;有的认为,中国的改革步子太慢,不少领域内的改革已经出现停滞,再不深化改革,中国社会将有累卵之危。不过,中国所有的争论最终都能形成改革的共识,这一次争论虽然还在进行着,但相信执政党有足够的智慧来形成改革的共识。

(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0年,第1812页;《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12)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盛洪:《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1期;赵汀阳:《天下主义的一个简单表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13)朱其永:《“天下主义”的困境及其近代遭遇》,《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14)(15)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5页;第26页。

(16)[以]S. 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71—284页;朱其永:《“天下主义”的困境及其近代遭遇》,《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17)赵汀阳:《天下主义的一个简单表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18)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王沪宁:《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复旦学报》1990年第4期。

(19)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20)(22)李璐璐,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社会》2009年第4期。

(21)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5期。

(23)孙立平:《总体性社会研究——对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概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1期;孙立平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24)[俄]A. 布兹加林、B. 拉达耶夫:《俄罗斯过渡经济学》,佟刚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25)参见《中国经济年鉴》(1984)。

(26)"IMF Members' Quotas and Voting Power, and IMF Board of Governors", http://www.imf.org/external/np/sec/memdir/members.htm, February 11, 2012.

(27)苏长和:《论中国海外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8期。

(2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12月7日。

(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6页。

(3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31)(32)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54页、53页;Andrem G. Walder, "The Party Elite and China's trajectory of Change",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2, No. 2, 2004, pp. 189—209。

(33)董云虎:《“人权”入宪: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权》2004年第2期。

(34)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社会》2008年第3期。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36)关于转轨方案的选择问题可参见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七章。

(37)数据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10”,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

(38)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页。

(39)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40)民政部http://files2.mca.gov.cn/cws/201202/20120209130151390.htm。

(41)(4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9页;民政部发布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106/20110600161364.shtml。

(43)民政部:《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0801/20080100009380.shtml。

(44)参见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92页。

(45)数据来源于民政部发布的相关各年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10年是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参见 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

(46)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11页。

(47)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52页。

(48)更详细的数据参见“透明国际”网站: http://www.gwdg.de/~uwvw。另外,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简称CPI)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0分表示最腐败;8.0~10.0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败;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