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德国经济模式的借鉴意义(4)

李稻葵:德国经济模式的借鉴意义(4)

Q&A 精彩问答

1.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向德国同行学习?

罗兰·贝格:现在都是汽车传动制造时代,今后肯定不是,所以就中国和德国来说,我们在新汽车时代都是刚刚站在起跑线上,中国也有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德国提倡租房,但在中国很多人会觉得买房非常重要,怎么看待经济规律和民族传统观念相冲突的问题?

郑新立:德国没有把住房当成投资投机的对象,所以德国也没有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有点走偏了,被当成第二股市,这个问题上,我们绝不能学日本、香港,要学德国。

3.在中国如何发展职业教育体系?

罗兰·贝格:如果政府和企业也打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话,它自然就能做得好,就能发展起来。

大家不要忘记德国的经济中,也有很多的商会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德国的行业协会也在职业教育和学徒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现在德国年轻人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今后仍然有机会去大学读书。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有很好的透明度和连接性。

4.德国在清洁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上有非常好的执行力和决策力,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经验?

罗兰·贝格:环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问题。环保是一种公共的财富,环境是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该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要的作用,要确保自己的国家政策能够管住企业的行为。

5.中国现在大力倡导城镇化,在走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能从德国模式上学到什么?

郑新立:我们现在讲的城镇化不是建城,而是人的城镇化,先把已经进来的2.6亿城市居民市民化,享受城市市民的待遇,这才是核心。

中国的平原面积只有12%,德国、美洲、澳洲都是大平原,地理条件决定了我们不能铺开搞。我们的城市是跟行政管理体制吻合在一起,大城市的行政资源的配置权也大,各种优质的资源就会集中,机会就多,所以人们会争相涌入。

再过20年,中国这种基本格局还很难改变。因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国家,再往后发展,好多方面都会是世界上没有的,它会形成三千万的大都市区。如何有效治理和管理大都市区,也是我们新的挑战。

罗兰·贝格:欧洲各国情况不一样,法国的人口就集中在城市。德国的工业是以很分散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所以德国才能够允许这么分散的城镇设计。

如果说中国不想要超大型城市,也许就要花费点力气,把工业打散,这样才有可能把城镇化的问题分散开来。

(罗兰·贝格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德国模式:启示与借鉴”专题研讨会的问答,本报记者许钊颖整理)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