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5年侗族大歌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 “贵州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的一种民间合唱形式
起源和分布
侗族相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贵州省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