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方式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形成的载体。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包括天柱、剑河、三穗、新晃、锦屏、玉屏等。南部方言区包括黎平、从江、榕江、通道、三江、龙胜等。侗语以南部方言为主,因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阴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l、p、c、s、t、x、v、k、h),其中有六个入声调(l、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有人说听侗族人讲话,如听歌声一般。这种说法正说明了语言在音乐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在音乐旋律的构成中,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侗语的特点就是声调多,多达九个调值,字调的高低是相对的,其升降变化是有规律的,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无固定音高和音律可循,又对旋律音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侗族人民在自己那具有音响美的语言中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寻求出美的音乐旋律与美的和声——侗族大歌。
历史发展和价值传承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直到解放后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为保存侗族大歌作出了奠基石的贡献。经过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厚重积淀,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多次出国演出
1986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的演出非常受成功,仅谢幕就达37次。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此次演出让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将会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