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2)

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2)

早在2011年美国失业率首次低于8%的时候,笔者就一再呼吁关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风险。而今年9月,一旦退出付诸实施,不但新兴市场的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将面临巨大考验,更重要的是,突然的流动性紧缩的巨大冲击也将影响实体经济,提前引爆包括地方债务在内的系统风险,从而使得新兴市场经济崩盘。进入全球化时代,金融危机将表现出新的演化逻辑:那就是在发达经济体复苏和收缩流动性的同时,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破裂,最终以新兴市场陷入危机而画上真正的句号。

但是,笔者注意到,对于目前印度、印尼等国的“小型危机”,很多人乐观地认为,中国不会陷入这些国家的困境,原因就在于中国经常账户的盈余所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完全可以应付量化宽松退出所带来的冲击。这种认识实属乐观过度。中国拥有庞大的美元储备不假,但美元退出对新兴市场的冲击绝非限于资金和资本市场,而是会冲击新兴市场的实体经济。这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已经演化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地的新兴市场一旦崩盘,中国的出口将再次遭受重创,从而不仅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加剧,也将重创国内出口企业,从而导致实体经济面临2008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影子银行、地方债务、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令人恐惧的房地产泡沫的压力,中国抵御外在风险的能力并没有资产负债表显示得那么优越。美联储收紧货币,不仅影响中国的出口,不仅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更可能给中国房地产泡沫以致命一击。而在中国经济越来越被高房价绑架的情况下,这种外在的冲击无疑是致命的。(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 亚洲新兴市场货币遭遇抛售。过去四个多月来,泰铢对美元下跌10%,印尼盾跌幅超11%,印度卢比更是下跌超过16% ]

美联储究竟会在9月还是12月开始缩减量化宽松(QE)规模?这一时点最终只能留下历史的脚印,重要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宽松浪潮终将退去。

这一预期推动美国和德英等国债收益率纷纷飙涨,还引发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的担忧,使得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继续大幅下挫。在印度卢比、印尼盾等货币纷纷创出长期新低后,拉美币种也争先恐后地相继跳水。

如果说日本央行的激进宽松政策此前尚能安抚亚洲投资者的心,日本上调销售税的不确定性则开始让亚洲新兴市场深感不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权衡是否按原计划在2014年4月份把目前5%的消费税提高至8%。

市场已经意识到,大量逐利“热钱”流入并推高资产价格的情景正成为亚洲金融市场的过去时。亚洲新兴市场货币首当其冲遭遇抛售。过去四个多月来,泰铢对美元下跌10%,印尼盾跌幅超11%,印度卢比更是下跌超过16%。

一切听上去似曾相识——货币暴跌、经常项目赤字扩大、各央行争先恐后地出手干预。人们不禁要问,亚洲是否会重演1997年金融危机?

  风险不可小觑

的确,人们有理由担心美国收回前所未有的大规模QE政策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的动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已提出风险预警,表示利率波动和长期利率的过度调整可能难以控制,并会破坏美国的经济复苏。IMF研究表明,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每下降100个基点将使美国GDP 增长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但如果美联储减少购债规模,起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