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3)

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3)

其次,金融危机后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绝大多数是容易撤离的资产类别;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资本很可能逃得比谁都快。此外,从地区分布格局上看,更多资金流入了亚洲和拉丁美洲,而在本次危机前则主要流向东欧。

大量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加上实际政策利率长期偏低,导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持续恶化。多数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大幅收窄,印度和印尼尤其明显。

更令人担忧的是,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同时债务快速上升。据野村固定收益部门研究,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内地和泰国的私营部门债务占GDP比例至少提高了30个百分点。野村认为,退出宽松政策可能会使全球投资者在估价时重新重视风险因素。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基本面与市场估值之间的偏差已经拉大,但是流动性缩水可能会开始调整这一偏差。

一旦退出QE造成亚洲金融市场动荡,另一个极具破坏性的作用力就是恶性循环——资本外逃、货币贬值、股价下跌和信贷息差扩大将削弱危及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收紧信贷并减少金融财富。这转而又会伤害亚洲经济增长和基本面,从而进一步抑制资产价格。

  这一次有何不同?

不过,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们并未陷入悲观情绪,多数人认为亚洲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与1997年不同的是,目前亚洲经济体大多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目前东南亚国家汇率灵活性已大幅增强,近期汇率贬值也一定程度上为外部冲击减压,让商品在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促使消费者减少进口。

其次,当前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早已远超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政策当局应对资金流出的能力相对较大。例如,作为1997年金融危机风暴眼的泰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达到1660亿美元,而当初接受IMF援助时外汇储备几乎为零。更重要的是,所有国家如今都会公布详细的外汇储备数据和银行不良贷款数据,使得市场能够及时作出反应。

第三,经常账户改善。目前,印度和印尼的经常项目形势恶化,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伤情”轻一些。但与1997年相比,情况仍然要好得多。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三年中,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韩国、菲律宾和泰国都出现大量经常项目赤字。但如今,中国香港、菲律宾和韩国都处于盈余状态。

第四,外债多以本币计价。亚洲金融危机时,各国公司、银行和政府背负了巨额的美元债务,当本币贬值时,公司和银行便难以偿债。而过去几年来,虽然各国债务水平有所上升,但亚洲主要国家的多数债务以本币计价,贬值对还贷能力的影响就小得多。

另外一点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日本是当时亚洲的增长驱动引擎,但如今承担这一角色的是中国。尽管中国也进入了增长放缓期,但今天的中国显然要比1997年的日本经济增势强得多。

对中国而言,本轮新兴市场波动的短期直接影响并不大。

贸易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放缓、货币贬值不利于中国出口,但影响程度有限。金融方面,由于市场风险偏好程度降低,资本流出新兴市场,导致人民币贬值预期,使得国内流动性偏紧,对经济增长构成压力。

但中国经济基本面好得多,尤其是经常账户盈余、通胀温和、经济增速较高。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资本账户也未完全开放,央行的汇率管理能力较大,政策回旋余地也大。因此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将小于其他新兴市场。

最近,有关新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股市持续大跌,重要原因就是热钱大量外流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中,印度卢比从年初以来已经贬值18%,菲律宾比索汇率创下两个月新低,印尼卢比短期贬值3.7%,泰铢贬值1.9%。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