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基层干部形象认知的几个因素

影响基层干部形象认知的几个因素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我国庞大的干部队伍中,基层干部是中流砥柱。然而,根据《人民日报》2013年5月刊发的《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状况的调查分析》一文,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公众对其存在普遍误读,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被“低估了”。出现这种局面,无论是基层干部自身还是公众,也许都觉得“不可思议”。对此,理应从深层次上思考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基层干部的认知形象?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继而寻找理性策略提升基层干部形象的必经之举。总体上看,四个因素影响着基层干部的形象认知。

基层干部群体中的少数人确实发挥了负面连带作用。在《人民日报》的这次调查中,基层干部的无奈感和委屈感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现在大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带着偏见‘误读’我们?”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来看,基层干部之所以被低估、被误判,客观上同基层干部群体中少数人客观存在的不妥行为、不良举措存在着直接关联。诸多事例表明,当前一些基层干部的不雅行为正在损害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比如,一些基层干部思想懒惰,工作劲头不足,整天无精打采,得过且过。在工作面前,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有些基层干部虽然在口头上宣称是人民的勤务员乃至服务员,但其所作所为完全相反,彪悍无比、官气十足、急功近利、居功自傲、脱离群众甚至悍然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有些基层干部态度恶劣,仗势欺人,强取豪夺,以权压民、欺民、害民。尤其是在农村,特别是那些老少边穷的农村,少数干部自我得意地认为恶狠狠的做法“最管用”,喜欢用“通不通三分钟”的硬办法来对待群众。由于基层干部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其一言一行直接映射出整个群体的形象,因而,当少数人的不妥行为被曝光后,他实际上就在无形之中发挥了“害群之马”的负面连带作用,容易让公众产生“基层干部整体都不好”的误判。

被误读的干部考核机制将基层干部带入了窘迫境地。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央一再强调主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综合考核和评价官员,并以此作为官员晋升、降职、免职、奖励和处分的主要依据。但是,在经济发展主义的主导下,中央的这一政策在地方不断被误读,本应均衡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却狭隘的集中在“能、绩”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最直观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所以,一段时间以来,有学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如同厂商经营企业一样来“经营政府”。可想而知,在唯上主义传统尚未消除的情况下,基层干部难以抗拒层层下达的经济增长的任务和压力。一旦当基层干部疲于奔命的应付上级下达的经济增长等考核任务时,就自然而然地难以有更多的精力与群众展开沟通和推动工作创新。一旦工作缺乏沟通和创新,就难免会影响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正确判断,以至于一些群众认为基层干部多是“万金油”“百事通”,乃至“出气筒”。所以,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群众宁愿相信道听途说也不愿意相信干部的意见。此外,在压力型政府体制下,当一些群众抱怨基层干部“不作为”时,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基层干部不作为,而是客观上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手段,只能采取回避、敷衍和拖延的战术,形而上的“将矛盾控制在基层”。这正是“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的治理体制和“基层资源紧缺”的治理现状,但它客观上增加了基层干部受“上压下挤”的“夹板气”和被误读的机率。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