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基层干部形象认知的几个因素(2)

影响基层干部形象认知的几个因素(2)

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无形之中增添了基层干部的官僚魅影。阳光是最好的清醒剂。公开、透明的必备信息可以促使基层干部将正常的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范畴之内,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隔阂。作为与群众直接交往的基层干部,其日常工作的信息状态是否能及时准确的公开透明最容易对群众的感知判断产生直接刺激。然而,一直以来,“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易导致社会公众对干部及其政策执行不知情,对干部的管理工作了解不多,经常产生误会和误解。现实情况是,很多基层干部将本应公开透明的信息,甚至自己的工作状态遮蔽起来,以至于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很模糊的官僚魅影,让群众觉得基层干部的工作“很神秘”,所以,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囿于信息不能及时公开、透明,群众不自觉之中就产生了无限遐想,尽管很多遐想后来被证明实无其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被伤害的基层干部形象并不能得到及时修复。事实上,绝大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并非群众所想象的那样轻松、闲暇,乃至神秘。因此,如果能从信息公开透明的角度,将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状态真实适时地公开,将极大地促进群众形成对他们的准确判断,乃至形成谅解。

低度的官民互信从深层次上侵蚀了基层干部的正面形象。基层干部直接与群众接触,因而,其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的官民互信关系对基层干部形象认知发挥着积极的建构作用。然而,当前的官民互信度并不理想。人民论坛杂志社在2012年6月的一次大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9%的受访者认为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处于 50%以下,部分民众在谣言面前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相信政府。确实如此,在笔者近两年的调研中也发现,困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突出问题就是官民互信度在显见降低。在干部看来,无论他做什么、怎么做,群众就是不相信,总以为其中存在可疑之处;在群众看来,无论他是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还是直接争取,干部都认为他是在找茬。客观而言,在目前的干群交往中,相互推诿、空口承诺、“玩游戏”、“潜规则”、“哄骗术”和新官僚主义等行为确实简约地构成了基层干部信任流失的主要通道,并直接促使基层干部的信任逐渐走向消弭。可想而知,在对基层干部很难持以信任的情况下,何以让群众对基层干部形成良好的形象认知?

总而言之,对于很多基层干部来说,既要面临难以抗拒且不断收紧的干部管理体制,又要应对不断增长且应对难度日益增大的群众诉求,前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政治前途,后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工作绩效。这些权力结构、客观环境和资源配置方式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这种情况,没有根本的治本之策,他们只能游走在各种难以名状的漩涡之中。而要进行釜底抽薪式的革新,则无疑需要从政治道德教育、基层治理体制、政府技术革新等面进行改革创新。唯有多视角的革新和创举,才能为基层干部整个群体正名、提神。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