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化标准去检视改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

用现代化标准去检视改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

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现代化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制度体现,经济现代化过程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以生产关系现代化促进生产力现代化,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治理经济领域封建陋习,使相对充分和公平的竞争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社会秩序。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各领域的整体现代化,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社会分化是现代社会基本特点,社会大分化必然要求社会大整合。构建橄榄型现代社会结构,构筑现代人与人关系,治理封建关系学,最终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日趋平等的、使人人经过努力能够梦想成真的现代中国、现代社会。

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推动观念和生活方式现代化。文化问题不全是改革问题,而更是发展问题,更是方向和标准问题,更是新与旧的问题,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全社会应构筑基本共识。区分文化精华与封建糟粕,提倡现代观念与生活方式,加快人的现代化,是我国走可持续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新阶段,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关键期,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在这些方面走在社会前列,作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重要体现,才堪为新社会表率。

全面现代化是再认识社会主义的关键

理论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要通过重大基础理论创新,释放新潜力。

每一次改革突破都源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再深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解决这个问题将葬送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初期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开端。由此出发,我们党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推动了一系列理论创新,释放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其后改革中,围绕“姓社姓资”“姓公姓私”,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体系,新阶段改革再突破,依然要从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这个基点起步。

区分“姓社姓封”,是新阶段再认识社会主义新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封建更不是社会主义,不解决这个问题也将葬送社会主义。在改革早期,邓小平讲:“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在新阶段,在经济现代化高速推进之后,封建主义掣肘变得更突出了,在全面发展成为紧迫任务之下,反封建变得更重要了。进一步厘清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围绕“姓社姓封”开启思想再解放,会极大催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再深化。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将再次迸发巨大理论效力。从现代化视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进步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启了现代政党观,科学发展观更是现当代发展观,广泛吸收、借鉴了人类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成果。下一步,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观、现代体制观,全面改革和政治改革就有了依据。最终,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任务出发,变任务为目标,变暗线为明线,展开顶层设计,将意味着一系列理论再创新,能够持续推动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

在更本源意义上,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植于现代社会基础上的,马克思说《资本论》“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经济现代化的观念与体制保障,接下来,解决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的观念与体制保障,是当下乃至下一个30年的重大历史任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