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红利托起世界经济(8)

《瞭望》:中国红利托起世界经济(8)

圣彼得堡会晤:金砖合作里程碑

在21世纪头一个十年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金砖国家,已成为美欧新经贸规则重点防范的对象

文/黄莺

9月5~6日,G20第八次峰会在俄罗斯魅力城市圣彼得堡召开,与此同时,金砖五国领导人也利用这一机会举行了非正式会晤。按说金砖国家利用G20峰会之际聚首只是循例而行,但本次会晤却不同以往地吸引了全球目光。原因很简单,自今年3月金砖国家德班峰会召开以来,五国合作明显层次提升、步速加快、凝聚力增强,集体行动的力量也开始逐步显现。

从“磨合沟通”到“集体行动”

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金砖国家虽看似拥有共同利益,但面对具体问题时难逃“集体行动困境”。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甚至断言,金砖国家仅是个投资概念,“在政治上根本讲不通”。过去几年,这些论断似乎被一再证实。例如,2010年夏,美国酝酿第二轮量化宽松曾引发新兴市场极大忧虑,但美国利用金砖国家内部分歧成功将“货币战”矛头引向中国。又如,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遴选,及2012年世界银行行长遴选时,金砖国家因无法达成合意,痛失深度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良机。

然而,今年以来,金砖国家似乎打破了“魔咒”,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政策协调能力明显增强。

第一个例子是世贸组织总干事遴选。世贸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道,被视为当今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支柱。自1995年成立以来,除泰国人素帕猜2002年至2005年间掌权外,世贸组织总干事一职均由欧洲人担任。本次巴西人罗伯托·阿泽维多最终胜出,主要得益于金砖诸国的鼎力支持。

第二个例子是共同应对量化宽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以刺激国内经济为名,大搞“量化宽松”,全然不顾其对新兴市场的负面冲击。“量化宽松”的核心问题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巨大不对称优势,强迫新兴市场为其部分承担危机调整成本,凸显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巨大不公。自今年6月起,美联储频频释放“提前退出”信号,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撤离新兴市场。短短数月内,印度、巴西、南非货币贬值幅度均超过10%,经济减速势头进一步强化。如果说6~8月的动荡仅是预演,一旦美国真的宣布“退出”,新兴市场很可能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这一共同的威胁面前,金砖国家加强了立场协调,并提出具体政策期待。7月19日,金砖国家财政和央行行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敦促主要发达国家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增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协调,避免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9月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五国共同呼吁,希望二十国集团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主要经济体在实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其外溢效应。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