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独立”之路何去何从?(2)

独立学院:“独立”之路何去何从?(2)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如王晓玲一样幸运,来自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杨洋则透露出不满,“学校让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许诺并没兑现,在校园里很少有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和讲座。”

对此,已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的王晓玲也深有感慨:“对比现在就读的学校,原来的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包括教师和教学环境等差距还是非常大,感觉四年本科没学到什么。”独立学院的办学效果显然呈现出层次不同、良莠不齐的状况。

对此,一位来自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并不都尽如人意。独立学院的师资普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问题,本科毕业的教师多、退休教师多,而稳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却非常紧缺,这样的师资结构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体现在教学质量上。”

而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与居高不下的学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此,刘迪抱怨,“学校各方面都还不错,唯一不太满意的就是高昂的学费。”

据了解,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费都在每学年8000元,其中不少独立学院的学费在每学年10000到15000元,甚至有些独立学院开出了每学年18000元或20000元的学费。而这些数字几乎是公办院校的2到3倍。

陈腾华介绍,按照相关规定,母体学校可从独立学院收取15%到30%不等的管理费,这部分费用相当于学生学费的20%左右。此外,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国家对独立学院不投入资金,没有国家财政拨款,它的资金仅靠社会投入,所以入学的学生就需要分摊更多的办学成本,因此收费也就更高。

都是挂牌惹的祸?

已步入职场的刘迪曾因为“三本生”的标签而遭遇尴尬和冷眼,他说:“同样拿的是本科文凭,同样凭自己的实力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什么要被贴上‘三本生’的标签?为什么要受到公办高校的同学的歧视?高考成绩不应该决定一辈子。”无疑,在付出更多经济成本和努力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得背负更多的心理负担。

刘迪认为,“其实作为学生而言,学校前面挂个母体学校的牌子真的作用不大,学校已逐步与校本部脱离了,大部分的师资都是自己的。”

王晓玲也有同样的看法,“虽然校名中有母校的挂牌,但其实归根结底学校还是个独立的学院,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学生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单纯靠有个母体学校的挂牌期望有更平顺的竞争机会不太现实。”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