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包含对现实的超越

意识形态包含对现实的超越

【核心提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贡献在于,他揭示出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乌托邦因素,认为即便是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着愿望和梦想,包含着对现实状况的超越。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意识是人生和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意识形态通常是维护现状或朝向过去的。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否定意识形态、褒扬乌托邦意识,而是对之进行了辩证思考。他的思考明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这表现在他也用阶级、经济基础等概念来分析乌托邦意识,另一方面他也将乌托邦视野引入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中。 

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在《希望的原理》第15章中,布洛赫集中探讨了乌托邦功能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在其后的诸多章节中,结合实例对之进行了具体分析。布洛赫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源于脑体分工,有闲阶级遂得以自欺欺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掩盖剥削、否认其经济根源来为现存的社会条件作辩护”,“虚假的意识伴随着以往一切时代的文化”。布洛赫还认为,意识形态可分为三阶段:1.准备期,新兴阶级与没落的统治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较量,以保护自己所代表的新经济基础;2.得胜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暂时和谐,对现实进行合法化论证和美化;3.没落期,有意的欺骗,颠倒黑白,粉饰腐朽没落的经济基础。

布洛赫紧接着强调,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不可能仅仅是“虚假”的,如果这样意识形态便不可能具有其核心功能:调和社会矛盾,鼓动和凝聚人心。他进一步指出,即便是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当中,也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精神文化产品具有或多或少的乌托邦功能,即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新事物和更美好生活的功能;假如没有这种超越既定现实的乌托邦功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便只能产生暂时的骗人之辞,而不可能产生留诸后世的艺术和哲学典范。

布洛赫对此的解释是,这些精神文化产品之所以能打动后代人的心扉,是由于包含在它们之中的乌托邦愿望没有过时。这些精神文化产品“超越”了特定时代的统治阶级利益,是由于它们表达的愿望有未曾实现或不可实现的部分,这多出来的部分便构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例如资产阶级在上升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中的某些部分,就超出了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因而能被无产阶级加以利用。在此,布洛赫引入了“文化剩余物”概念,“文化剩余物”的产生源于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乌托邦功能。

处于得胜期的意识形态,不具有反抗精神和面向未来的精神,不是通过面向新社会来“超越”现实,而是通过浓缩、装饰、理想化、夸张来“超越”现实。后一种“超越”是虚假的,是对朝向未来的本真样式的歪曲。例如,在布洛赫看来,耶稣所允诺的天国,其原始含义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是此岸的而不是彼岸的,而当基督教从受压迫人民的革命旗帜蜕变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时,位于前方的千年王国就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天堂,于是就有了逃避尘世的“后一种超越”。即便如此,布洛赫认为在天堂观念中仍然保留着某种乌托邦的愿望和理想,假如没有这一乌托邦成分,连这虚假的超越也是不可能的。

意识形态的功能是保持希望

在不少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而在布洛赫看来,社会意识形式首先应被看成是“需要”和“愿望”的表达,唯其如此,意识形态才可能下意识地歪曲现实,也就是说,事实明摆在那里人却看不到,其原因就在于:“需要”和“愿望”妨碍了“认知”。然而,只要是“需要”、是“愿望”,就是对“现在”的一种超越;所谓乌托邦功能主要的含义就是对现在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本真的超越,用布洛赫的话来说,也即“非超越的超越”。“非超越的超越”是相对于唯心主义的“超越”而言的。唯心主义的超越,也即超验,是用意识的“偶像化”形式代替真实的事物,用虚假的满足代替真实的满足。与之相反,“非超越的超越”不把某个愿望(理想)实体化,不用“及时行乐”来代替“大愿望”的满足,而是向前追求这一理想的实现。

在布洛赫看来,意识形态的超越性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虚假的超越,例如:资本家对慈善和社会福利的或真或假的关心,工厂主流行的“生产的产品越多就越能满足他人需要”的“利他主义道德”,这些意识对“明天会更好”寄予了某种程度的关心,同时又是对剥削工人的实质的掩盖。至于宗教关于天堂地狱、关于今生受苦来世享福的说教,就更明显是对要求世界变得更好的愿望的一种虚幻满足罢了。但是,在这里,布洛赫更想强调的一点是,尽管这些意识形态是“虚假”甚至“虚伪”的,但是它们毕竟仍是一种“超越”。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最大功用是说服人们现存的世界是好的,尽管有种种不如意,但生活一天天会变得好起来,因此不要丧失活下去的信心。简言之,意识形态要让人保持“希望”,否则这个社会就维持不下去。上升期的意识形态最善于鼓动人的希望,诚如马克思所说,“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即使没落期的意识形态也并非不想让人保持希望,只是力有不逮而已。

如果说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尚且有“超越”、有“希望”,那么,非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愿望表达就更是具备乌托邦功能了。例如德国童话故事,在布洛赫看来就典型地反映了被压迫阶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总是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是由深层次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造成的,意识能够感受到这种矛盾,并将矛盾反映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意识形式中。有的意识是保守的,有的则是向前看的,这种向前看的意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布洛赫所谓的“前沿意识”或“乌托邦意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贡献在于,他揭示出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乌托邦因素,认为即便是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着愿望和梦想,包含着对现实状况的超越。但是,这些愿望、梦想和超越,无疑是被歪曲、被遮蔽的,唯有经过一番“乌托邦学”去伪存真的分析,才可能显露出其真实的面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