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的背景下,财政支出,特别是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刚性”增长,体现出政府保障民生的决心。但如此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至关重要。
“目前仍有很多民生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约束。我们应该帮助穷人,而不应该帮助懒人。”今年3月,楼继伟履新后的首次公开演讲,指明了下一步提高民生资金使用绩效的改革方向。
《财经国家周刊》: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是否会影响民生支出进度?在目前经济情况下,什么才是合理的民生支出?
楼继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必然带来支出压力。但民生始终是支出重点,今年以来民生支出增速一直超过整体支出增速。
目前经济情况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首先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能超过财政收入能力安排支出。因为超过财政收入能力的支出是不可持续的,这一点是财政的基本原则。
同时,民生支出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守底线就是保基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考虑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当前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有些支出不太符合实际,有的具体项目不尽合理。今后编制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支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同时,要对一些项目支出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没有达到,就要做一些调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比如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有的地方公立学校校舍豪华,有的地方很多孩子挤在一个地方上学,很容易看出什么是“雪中送炭”,什么是“锦上添花”。教育投入要更多用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改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上。
靠地方债解决“吃饭”问题将会走向不归路
目前,新一轮大规模政府债务审计正在各地抓紧进行,此次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家底”。
今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地方债风险问题已成西方一些国家“唱空”中国经济的重要理由。
早在3月,楼继伟曾首次披露下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思路。他表示,将通过调研,针对不同类型地方债分门别类采取政策。力求先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之后会研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总的方向是“给地方政府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
此后几个月,他多次强调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综合发力,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其中包括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等举措。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出现资金困难情况,地方债务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目前中国地方债务总体规模究竟有多大?是否存在债务违约风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