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应有自信(2)

大国崛起的应有自信(2)

——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坚实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着深厚而巩固的根基。这种自信,不是空洞的价值自诩,不是虚幻的价值自负,更不是盲目的价值自大。这种自信,建立在对世界社会及其与中国关系的客观把握之中,建立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规律性的科学把握之中,建立在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条件、困难与挑战的清醒认识和审慎应对之中,舍此不会成为真正大国崛起意义上的民族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植根于对当今世界生活中中国崛起的走势把握和价值理解。不能不承认,当今实乃多事之秋。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前景走势迷茫难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自由主义浪潮在经历昙花一现的繁荣之后把世界拖入更为严重的困境之中。据近期统计,世界最富的250人的财产相当于世界2.5亿最穷人口的一年所得,世界最富的3个人的财产超过48个第三世界国家国民收入的总和,预测甚至到2040年仍有65个国家共12亿人口至少不能实现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任何一个“千年发展目标”[5]21,40-41。拥有霸权地位的国家力图把掌握世界权力和收罗世界的利益集于一身但也把世界各个角落的怨恨甚至愤怒集于一身。而在这个格局中,中国创造了世人公认的“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奇迹,中国的崛起已是无法遏制的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走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既不重复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僵化的老路,也不堕入把当今世界拖入困境的西方式资本主义漩涡。这种中国崛起的“自己的路”,给世界奉献了中国人在当今世界条件下,具有崭新历史含义的一种生活样式。中国崛起的自信,就是在对世界的这种宏观把握中所形成的对自身生活样式的确认与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植根于改革开放30多年乃至更长时间以来的艰苦探索、不懈创新所获得的成果、经验与智慧。中国人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理解了自己的国家命运,并在这种理解中形成掌握这种命运的自信。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取得过巨大成就,也经历过严重曲折,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人建立起改革开放的自信做了宝贵的铺垫。而在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选择以来,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的丰硕成果中,日益清晰地把握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规律。“出水才见两腿子泥”,中国人在实干与探索中,看清了自己国家应走的“自己的路”,从而在理性把握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自己实现宏伟目标的自信心。所以,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基于对这种经过长期探索和积累,因而认识到值得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根本成就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植根于对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各种压力、挑战和困难的充分的精神准备,以及冷静沉着的应对思考之中。大国崛起中能够对自身道路、理论、制度选择的自信,只要不是了无根基的价值自负或过度的意识形态激情,就不能不把自信建立在时时保持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心态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状况的科学把握的理性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在总结新世纪新阶段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尤其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知更显审慎理智,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1]。毫无保留地指明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对发展进步以及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够格”丝毫不加掩饰,坦陈这是当下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把握,以及对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各种困难风险的足够精神准备。有了这种战略把握和精神准备,才能真正建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制度选择的坚强自信。

三、“三个自信”在中国崛起中的日臻成熟

大国崛起以全民族对国家理性、对社会整体价值的充分自信为前提。同时,这种全民族的整体自信也有一个在实践进程中不断臻于成熟的过程。大国崛起并非成于旦夕,前进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曲折。成功能有效支持民族的自信,曲折则常常严峻考验民族的自信。因此,真正大国崛起的过程,也是全民族自信心经受风云波澜的考验、日益走向成熟和坚定的过程,也是全民族不断提升整体的民族自觉和强化民族自信的过程。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新的发展征程中,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这是大国崛起中的宝贵经验,也是当下中国实践中的紧迫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部进程中,不断巩固、不断强化、不断提升“三个自信”,仍然是长期的任务,仍然存在已知和未知的各种课题需要探索。

首先,必须清醒预见,在今后一个并非短暂的时期,中国崛起的自信将一直面临现存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先占优势的压力。自信常常源于对自身优势的确认,而任何优势又必然处于国际比较之中。毋庸讳言,当下经济技术方面甚至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优势仍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凭借这种先占优势,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体系宣布为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体系,甚至以这种自我宣称的普世价值的责任人自居,充当“世界牧师”的角色,诱使或胁迫其他国家进入他们的价值观樊篱。一部世界近当代史表明,中国如果进入这一樊篱,以西方资本主义谋求自身作为大国的崛起,已经绝无可能。所以我们不得不另辟新径,“走自己的路”。这条中国人“自己的路”,也就在世界生活中展现一种全新的生活样式。这必不见容于已具先占优势的某些国家力量。他们会以“世界牧师”的角色,通过炫耀自己的优势在价值理念上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教训”别人,压制后来者。我们自己国家中也可能有人在这种不对称的优势比较中动摇对自身道路选择的自信,甚至放弃这种自信,对某些霸权式的“训导”随声附和。这几乎是所有后起新兴大国崛起中的烦恼。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首先要求执政党全党要坚定“三个自信”,要“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作为国家政治领导核心的执政党的这种坚定自信,也为全民族、全社会的自信创设中坚力量。而作为执政党来说,建树这种自信,则必须站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明察当今世界,洞透中国国情,回答好究竟哪个“主义”才是中国崛起道路的合适选择的问题。在这里,既要建立一般理论逻辑的说明体系,更要从当下中国“正在做的事情”出发;既要坚持历史观察的视角,更要从当下中国在全球机遇与挑战中的战略把握出发;既要敢于承认优势比较中的不对称事实,更要有对历史走势的高远把握,有“凌绝顶而小天下”的民族气魄。把究竟哪个“主义”是中国最合适选择的问题回答好,全民族就有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共识,就有了坚定“三个自信”的巩固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