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撑起农民好日子的伞
“说千道万,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社会稳定,老百姓不富裕,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邳州市代市长陈静说,近年来,政府发展一镇一策、一村一品,由村干部带头,将各镇各村的特色做大做强——炮车镇的糖葫芦、邹庄镇的炒货、陈楼镇的白铁等都已广为人知。去年,邳州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91位跃至第56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1155元和11470元。
“四方翠荫怡子孙,一把红伞走天下。”刻在炮车镇四王村服务中心门前的两句话十分显眼。“一把红伞是指糖葫芦,四王村人从100多年前就有做糖葫芦的传统。”村总支书记李兆强说。
糖葫芦虽好吃,可卖糖葫芦却不容易,在过去被称为“要饭的买卖”。而现在,糖葫芦却让四王村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原来,为做大糖葫芦产业,村干部达成协议,只要办公楼一天不塌,就决不建新楼,只要办公用品一天能用,就决不更新换代,硬挤出2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山楂批发市场,并成立山楂营销协会。批发市场搅动了山楂营销大潮,而营销协会的成立,则为外出卖糖葫芦的四王村人提供了最新的市场信息。如今,糖葫芦已成为村民致富的特色产业。四王村2000多人中,有1400多人在外经营糖葫芦生意,足迹遍及广东、四川、湖南、安徽等地,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
一条团结一致的路
邹庄镇,是邳州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人“一把铁勺走天下”,全国各地所有炒货市场都有邹庄镇人的身影。在这里,记者听到了一条路的故事。
去年,多年未回乡的韩涛开着新买的奔驰车回家团聚,一路风驰电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到了村头,他却傻了眼,车子一起一伏,在坑洼泥泞的乡路上根本无法“奔驰”。为让村口的路平坦、宽敞起来,韩涛拿出20万元,并发动村里组织捐款修路,很快一条长1500米、宽5米的水泥路建成了。
“修路的背后折射出富裕起来的邳州人思想观念的变化。”邹庄镇党委书记周坤说,“以前大家相互攀比,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现在乡里乡亲格外团结,彼此心怀感恩;另外,遇到问题时,大家也不再被动地等着村干部处理,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村民思想观念的进步,也倒逼着村干部治理村务方式的变革。这场变革被邳州人称为“四权”建设,即严格落实“党组织决策权、村代会议定权、村委会执行权、群众监督权”。
眼下的赵墩镇义合村是将邻村韩家村合并后的大村,10年前,韩家村栽了2万多棵杨树,杨树成材后,韩家村村支部想把树卖了,但因事先没征得村民同意,遭到村民坚决反对而被搁浅。两村合并后,按照“四权”工作法再提卖树事宜,最终此事顺利进行,卖树所得的200万元也使全村道路得以硬化。“老百姓的事情必须让老百姓自己说话才能办成。”从卖树这件事,村支书张保国领会到:村干部也要转变观念,从“为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
俗话说,观念一变新,黄土变黄金。10多年的光景,邳州发生了巨变。如今的邳州人还特别重视教育,这相较于从前“读书不如趁早打工”的思想,是质的飞跃。从邳州最北边的四户镇到最南边的占城镇,一路走来,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开心的就是学生。(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