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经济理念和改革思想述要(2)

李克强经济理念和改革思想述要(2)

三、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改革的目的是事关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李克强认为,改革不是为了上几个项目,搞几个工程,而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小康,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依靠改革。30多年的经验表明,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李克强年轻时在农村插队,当过大队书记,饱尝农民生活的艰辛,积累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上任之初,李克强就想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坚守网底不破,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张网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回答记者说,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

履新刚满一个月,李克强就遇到考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国务院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5个小时后,李克强赶往灾区。因为公路不通畅,他搭乘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飞往震中。在救灾面前,他没有把自己当主角。志愿者运送帐篷支架,他闪到一边让他们先走。他不止一次地问救援人员瓦砾下是否有幸存者。入夜了,李克强打着手电筒部署工作。凌晨两点,他休息的帐篷灯光还亮着。第二天,他面容憔悴,声音沙哑。他在灾区经常安慰伤员的一句话:不用担心,政府会管您的。[3]

从四川灾区回来,他又去考察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5月13日,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绝不容许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

2013年6月初,吉林、福建又接连发生重大死伤事件,每一起事件,李克强都有批示。“六一”前一天,他开会研究了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会议提出5项措施,提高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6月16日,九部委推出婴幼儿奶粉新规,缓解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调研时叮嘱,用到改善民生上的钱决不能变成“窟窿”,防止群众的“保命钱”、“活命钱”被挪用甚至被贪污。6月26日,他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将棚户区改造等作为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6月28日,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批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要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释放改革红利必须攻坚克难。我国已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离实现现代化目标越近,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就越多,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就业创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分配不公、社会公平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难题,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这必然会触及固有利益调整,矛盾多挑战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义无反顾,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韧性攻坚克难,才能破除体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李克强反复强调,使改革红利惠及人民,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受益,因此就要深入基层,了解老百姓对改革的诉求,如收入分配、城乡差别等,看看他们到底希望改什么,怎么改。也就是说,要以民之所望为改革所向,通过改革让百姓受益,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基于这一认识,李克强任总理以来,大量的时间走基层,访民生,亲民务实。从震区到疫区,从婴幼儿奶粉到大学生就业,他领导着新一届政府,筹划着各项改革,力图通过改革,努力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取得经济改革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2012年GDP达到519322亿元,折合成美元为8.2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

但是,进入2012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红利与投资红利进入惯性疲劳,人口红利、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7.8%。要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寻找新的引擎和动力。李克强审时度势,果断地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李克强多次强调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改革红利。

通过新型城镇化作为引擎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思想李克强早已有之。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形成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些独到见解。1991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上发表了《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的论文,分析了中国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认为中国不能从二元结构直接进入一元结构,而要经历三元结构的过渡阶段,走三元化道路是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唯一选择,只有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元经济结构才能最终演化为一元结构。而促进三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根本问题在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实现现代化,城镇化的实现是三元结构转换成一元结构的最终标志。因此,就要根据农村工业部门趋向于集中分布的产业特点,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逐步发展中小城市,使已进入农村工业部门的农村人口继续向现存城市转移。要促成这一转变,必须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调整工农业产品的价格,解决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过低问题,逐步实现工农业基本产品的等价交换,国家也应增加农业投入补偿其利益损失。李克强强调,必须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农村工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合理分工、平等竞争的基础,从而形成新的协调机制。三元结构才能顺利向一元结构转换。李克强“三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思想,当时即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论文获得1996年度(第七届)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前30年我国同样用城镇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是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后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仍让决策者心有余悸。在GDP指标的考核指挥下,地方政府抓项目,修大马路,建高楼,建新区,建广场……却仍然没有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新一轮城镇化要避免传统城镇化的弊端,就需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新一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李克强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农业对李克强来说并不陌生,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就任总理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2013年3月27日,李克强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面积仅19.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但却是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李克强说,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他高度肯定了新桥镇的“三集中”,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4]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2013年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只要是在农村走访,李克强就喜欢到田里去看看。在常熟,他察看了麦苗长势,2013年3个月后,他又到邯郸考察麦收。

李克强不仅强调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改革红利的抓手,同时还多次强调要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释放改革红利。2013年3月底在考察江苏、上海时,李克强同意并推进上海自贸区,从而使上海、长三角、长江流域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以自贸区建设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5月底,李克强出席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峰会,要求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6月初,李克强到河北考察时,提出加快环渤海一体化建设,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新引擎。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