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经济理念和改革思想述要(3)

李克强经济理念和改革思想述要(3)

五、以简政放权为动力,启动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

李克强启动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

(一)简政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领域和中心环节,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李克强多次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从历次改革看,机构撤并只是行政机构改革的“物理反应”,转变政府职能才是“化学反应”。改革不能止于“物理反应”。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只有机构内部整合,机构改革注定会重蹈以往的覆辙,陷入循环往复的怪圈。要想产生改革的“化学反应”,行政审批领域是重中之重,必须通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扩大向社会和市场放权的效果,建立起“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关键在于行政审批领域。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制度,强化行政服务中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简政”是李克强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棋。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涉及铁路政企分开、卫生计生整合、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国务院将其分解为72项任务,各部门责任明确。李克强说,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也是简政放权。在两天后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李克强说,这次机构改革是新一届政府要办的第一件事,要限期完成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

在2013年3月15日上任的首场记者会上,李克强回答了11个问题,涉及改革方略和新一届政府施政目标。李克强表示,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作用,方案在金融领域要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保护投资者。3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3月29日,李克强在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3个月内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本届政府内“放权”目标实现近3成。有媒体评论,这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一剂“良药”。[5]

接着,李克强快马加鞭、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实施“放权”。在李克强就任总理前,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他认为,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是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并要求各部门按季度列出工作时间表,简化程序,限时办结,承诺本届政府要再削减1/3以上。

201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上任100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能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正如李克强所说的,我们的审批就是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国家、地方有关部门都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不是放任的。这样更能够加快合理投资进度,支撑经济发展,同时也更符合经济规律,使我们监管,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6]

(二)彻查楼堂馆所,打造“廉价政府”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在履职总理后的首次答记者问时,表示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就削减政府开支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3月26日,国务院召开廉政工作会议,专门邀请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和副书记赵洪祝参加。李克强表示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以严格的法律来约束权力,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财政部4月18日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证实了李克强的决心。与去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了1.26亿元。[7]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对各地、各部门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通知表示,坚决遏制违规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现象。通知下发后,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地市级政府都开始清查。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考察,他要求审计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和审计署工作人员座谈时,李克强又提出了“约法三章”,他要求对各地方、各部门的“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政府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看好钱袋子”。实际上是要打造“廉价政府”,这符合人民利益。[8]

(三)加强宏观调控,治理产能过剩,发展实体经济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竞争力的高低,实体经济是关键。现代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依靠虚拟经济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重点关注的。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调控。李克强认为,必须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既要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问题,也要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把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驱动,既稳当前,又利长远,一举多得,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2013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表示,要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现象。6月8日,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表示,要分门别类抑制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光伏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起就面临着包括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决定着中国150多家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命运。在这场光伏产业的“保卫战”中,作为总理的李克强一开始就十分关心,并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5月26日,在访问德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李克强指出,今日欧盟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对保护本国经济上的“强硬”作风。

从欧洲归来后的6月3日晚,在和欧盟主席巴罗佐通话中,李克强坚定地表示,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反制。媒体称,这是中国政府高层第一次对欧盟明确传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

李克强不仅向欧盟表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还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6月7日,李克强来到河北省考察时,专门到光伏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他表示,当前中欧谈判成效是有的,但谈判没有结束,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企业挺过两个月。在考察环境监测的同时,李克强造访了邢台一家光伏企业。他对企业负责人说,“困难是暂时的”,他希望“企业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除了稳住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启动国内市场,培育光伏产业的的国内需求,消化产能,助推能源产业升级。[9]

6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项政策,扶持光伏产业。他还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提出“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10]这一举措,正是对光伏产业“启动国内市场”的鼓励和支持,为“外患重重”的光伏产业,指明了新发展思路。

正是因为李克强总理的强硬态度和中方的努力,中欧谈判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