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路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重要保证

坚持群众路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重要保证

■坚持群众路线最关键的是要从思想和行动深处,解决好“为了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依靠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这一群众路线最重要的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生存的根基、成长的血脉、力量的源泉。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的清醒判断,对于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期待的自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这三个“必然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也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鲜明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极端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的重大作用,赋予了教育事业新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坚持群众路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

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对群众路线基本内涵的高度概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和胜利之本。群众路线在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上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世界观上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和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在价值观上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取向;在群众观上体现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在政绩观上体现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为民是党的政治本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走群众路线最关键的是要从思想和行动深处,解决好“为了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依靠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这一群众路线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任务、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教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教育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大的需求,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重要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的一切矛盾和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育改革的途径和办法,集中到一点也是如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举其大端,主要有五:一要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坚持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当前历史条件下人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具体利益冲突的最小化作为价值目标来制定政策,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三要坚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既要满足人的当时发展需要,也要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四要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五要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为每个人提供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

充分认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

党能否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是党心和民心所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始终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10个“更”是中国梦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诠释,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10个“更”中,“教育”居首,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要。人民对教育新期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教育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最基本的教育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多样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让孩子们上好学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在社会旺盛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发展多样化、大众化,满足社会不同人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是新形势下中国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