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国际博弈和中国经验

摘要: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为期两周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25日进入最后阶段。

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为期两周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25日进入最后阶段。各方代表在会议期间取得一些共识,但防治荒漠化方面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老大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且在“土地退化零增长”愿景这一新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看来仍将存在长期的国际博弈。

与此同时,在本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和企业界代表展示的治沙防沙经验和成就引起了各国和国际组织代表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很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更是表达了迫切向中国学习和借鉴治沙经验的极大兴趣。

1

(图片:9月23日,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与会代表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高级别会议开幕式。)

十年战略:进展缓慢

为促进履约进程,《公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2007年决定实施“十年战略”(2008年至2018年),列出4项“战略性目标”:提高受荒漠化影响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创造全球性效益;促进国际伙伴关系。同时设立一系列中短期工作目标,例如建立政策框架、提高科技和知识水平、保障资金供应和技术转让等。

本次缔约方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十年战略”进行中期评估。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履约与国际合作处处长贾晓霞对新华社记者说,过去5年里,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荒漠化问题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受到的重视得到提高。

但进展不如预期,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等实质问题依然进展缓慢。发达国家履约的政治意愿依然不足,提供资金的机制仍不完善,导致很多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无法按照《公约》要求实施国家行动方案。

关于“十年战略”在下个5年的执行情况,贾晓霞说,在维持上述4项“战略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各国同意调整具体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执行力度,继续为防治荒漠化而努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