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2)

杨耕: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2)

1886年,狄慈根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中首次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11),用于描述其本人的哲学思想;而狄慈根本人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在恩格斯哲学思想框架内的一种发挥。

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首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12),后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解释:“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3)显然,在恩格斯那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观”(14)是同一个概念,二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不同表述。

真正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是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不仅是唯物主义哲学,而且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15)“‘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它是唯一能够正确说明马克思的哲学的术语。”(16)同时,由于辩证唯物主义涉及历史领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这个形容语不是说明唯物主义的特征,而只表明应用它解释的那些领域之一”。(17)这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同普列汉诺夫一样,列宁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一再把自己的世界观叫作辩证唯物主义。”(18)但是,在解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时,列宁提出了与普列汉诺夫不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般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推广运用”。这里,从一般唯物主义“推广运用”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是:“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么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时,唯物主义就要求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19)“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20)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基本前提,即存在决定意识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两个重要部分,即一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这两个基本前提、两个重要部分熔铸在一起,就构成了“一整块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同时,列宁又认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21)。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整块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两个重要部分。这就是说,在列宁的著作中,已经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首先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提并论的是卢卡奇。1923年,卢卡奇在为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写的书评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22),但他并未对这一新的概念作出解释。

可见,无论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芬格尔特和萨尔文特都不是始创者。但是,芬格尔特和萨尔文特又的确开启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河。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分为二”,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种“二分结构”体系的开篇之作。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和定位,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说明,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恩格斯、列宁的思想为理论依据的;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提并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恩格斯、列宁思想的发挥。在我看来,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是为了突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23)。

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哲学论战“总清算”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它不仅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而且批判了德波林、布哈林的哲学观点;它不仅重申“哲学是党派的哲学”,而且强调并论证了斯大林提出的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即同时批判米丁的哲学虚无主义和德波林的“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直接反映了联共(布)党内的斗争,直接为苏联当时的政治服务和为当时的政策作论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的开篇之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的范畴演绎系统,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现实,关注“对政治的批判”(24)。马克思极为强调哲学与政治的“联盟”,并认为“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25)。的确如此。政治需要哲学,没有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说服力,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很难获得大众的拥护;同时,哲学不能脱离政治,哲学与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它的政治效应实现的。从根本上说,哲学是以抽象的范畴体系,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而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总是体现着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所以,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特定的政治背景,总是或多或少地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

但是,哲学不能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以哲学的方式与政治“联盟”,并实现“对政治的批判”,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甚至沦为政治的“婢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这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前者在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得到初步体现,后者在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得到初步体现。因此,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的出版,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初步形成。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形成和确立

1932、1934年,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出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分上、下两册共十五章。上册“辩证唯物论”有六章:第一章“当作宇宙观看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章“唯物论和唯心论”;第三章“辩证法唯物论”;第四章“唯物辩证法之诸法则”;第五章“哲学中两条阵线上的斗争”;第六章“辩证法唯物论发展中的新阶段”。下册“历史唯物论”有九章:第一章“辩证法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第二章“论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第四章“关于社会群和国家的学说”;第五章“过渡时期之政权与社会斗争”;第六章“意识形态论”;第七章“战斗的无神论”;第八章“社会变革论”;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其中,“辩证唯物论”中的第五、六章,“历史唯物论”中的第五、七、九章的内容是当时苏联政治形势的产物。去掉这些章节,《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内容和结构同当今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是一致的。在这种内容和结构的背后是这样一种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这种彻底的唯物论……就是辩证法的唯物论”,而“辩证法唯物论——这是一种完整的,彻底革命的,包括自然界、有机体、思维和人类社会的宇宙观”,历史唯物论则是辩证唯物论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运用;(26)马克思、恩格斯“借政治的批判,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施之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揭露了政治理想之物质的内容,开创了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创立“加深和发展哲学的唯物论”,“达到唯物论之彻底的发展”;(27)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和不可分裂的联系”,这就是,辩证唯物论根据存在说明意识,历史唯物论根据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影响是空前而深远的,它的出版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基本形成。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