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引导预期 稳中求进

坚定信心 引导预期 稳中求进

编者按: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走势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担忧,这符合常理。因为,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高,经济生活就越复杂多变。而绝大多数人得到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更易于接受对经济现象的描述,缺乏对大量现象背后规律的探究与理性思考。这组笔谈旨在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减速,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运行基础发生了改变,应对减速有哪些政策选项?这样的理性思考,有助于人们坚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将社会预期引导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上来。

  经济减速符合宏观调控预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 

在持续了多年高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增速减缓。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期,为何出现减速,经济运行风险是否可控,理性认识这些问题,对增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减速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是分不开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在各国联手刺激政策下,虽在2010年一度出现复苏迹象,但随着政策效应减弱,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开始发酵,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受到全球经济变化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由危机前2007年2季度的14.8%下降到危机后2009年1季度的6.6%,在实施一揽子计划后,经济增速反弹到2010年1季度的12.1%,此后总体上处在放缓过程中。在采取稳增长措施后,2012年4季度出现回稳态势,增速达到7.9%,但今年1、2季度增速又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减速是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认识到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与其说是对增长速度的挑战,不如说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主动加大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力度才是根本出路,而这种调整是以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为前提的。比如2012年,经济增速放缓至7.8%,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6%。

中国经济减速是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的必要代价。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工业回升,缓解就业压力,为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创造了条件。但应看到,刺激计划也带来了投资和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要化解由此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就要把重点转向提高投资效率,控制货币和信贷规模,这势必要影响到经济增速。

中国经济减速也是我国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的客观反映。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经历了较长时间高速增长后,都会有一个经济减速或者调整过程。有关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趋于下降,加之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短期内很难有效提升,我国潜在增长率正下移至7%—8%的区间,经济减速也是短期需求波动和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经济减速往往会使过去高增长时期积累的问题“水落石出”,经济运行风险有可能增大。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化解,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些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比如,产能过剩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幅度较大,但还未给工业带来整体性影响,只要我们统筹考虑就业、银行资产、社会稳定等多重影响,产能过剩及其相关风险是可以化解的。又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虽然近年债务规模有所扩大,但仍在可控范围内,有关部门已经启动应对机制,风险将得到进一步控制。再如,金融领域的风险问题,特别是影子银行近年来规模扩张较快,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控,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对控制和化解风险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增速正在换挡,但换挡不能失速。当前,保持合理增速十分重要。没有一定的速度,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就没有物质基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无从谈起。从去年2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在7.4%—7.9%之间,没有出现大幅下滑,仍处于潜在增长水平的合理区间。今年下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信息、旅游、养老等新兴消费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铁路等投资力度加大,投资增长将保持稳定;出口增速有可能随美欧日复苏态势逐步明朗而有所加快,预计全年可以实现7.5%的预期增长目标。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