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结合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沈坤荣
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因此,应对之策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统筹考虑。短期政策应坚持底线思维,从需求角度“稳增长”,确保我国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
首先,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投入,释放农村消费需求。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供给不足,是农村消费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城镇人口比重的提升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进城务工人员中有2亿人还未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同时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增大了供给成本。因此,城镇化应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进一步释放广大农村消费市场。
其次,以发展养老服务业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增加城镇消费需求。我国是老年人口较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2亿,约占总人口的14.3%。据测算,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催生上千万个就业岗位,释放有效需求。当前,应通过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从而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再次,以加速推进宽带建设为基础性工程,优化消费环境,促进信息消费。当前,信息消费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它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超越了自身,由此带来的消费需求裂变将是几何级的。信息消费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增长潜力巨大、影响范围广泛、拉动作用持久的新型消费形式,信息消费有望成为继房地产、汽车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促进信息消费,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既能拉动国内有效需求,又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长期政策应坚持效益原则,着重从供给角度“调结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干预,纠正资源错配,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重构经济增长动力。
一是以放宽准入、优化资金来源结构为切入口,增加投资需求。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差异大,决定了投资潜力依然巨大。应通过增量资金投入,带动资本存量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棚户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另外,应把稳定投资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深化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各种扭曲。同时,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体系完善,进一步放宽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
二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为突破口,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增加有效供给。为此,应下决心通过打造有限和有效政府,从制度上限制政府干预经济的动力,使执政过程更多地体现出以人为本,才有可能促使企业等微观主体内生出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生产要素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优化配置。
三是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新规则,实现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此,应着眼全球性竞争,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一方面更多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另一方面在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更加注重形成研发、品牌、营销相结合的综合优势。此外,在开放型载体建设上应注重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功能创新,最大限度地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不断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