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 盛来运
从2011年1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滑,去年4季度略有加快,今年又连续两个季度下滑,2季度回落至7.5%。如何看待增速下滑以及未来走势,关键是理性把握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与“不变”。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原来支撑高增长的因素发生了变化。首先,人口和劳动力供求格局变化明显,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趋于下降。2012年,16—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68.1%,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次,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不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数据,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的11.5%,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21.9%。此外,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这些因素都使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总体上趋于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转型中曾出现的普遍现象。
但尽管如此,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仍具有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条件和潜力。
一是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2012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2.6%,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差距也较为明显。在城镇常住人口中还包括了1.7亿长期在城镇打工而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工,他们所享受的城镇化水平与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有较大差距。我国城镇化在量与质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我国工业化水平为60%,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即工业化水平至少达到80%。此外,我国信息化发展滞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仍然较低。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新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推动技术与产品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业态,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2011年,我国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人均耕地仅为0.2公顷,而日本为3.2公顷,德国为18.8公顷,美国为65.2公顷;我国每千公顷耕地上的机械使用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和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释放更多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
四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消费正处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转向以住行为主的发展享受型消费过程中。这一转变虽然较快,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根据国际公路协会数据,2010年,美国每千人乘用车拥有量为627辆,日本为453辆,德国为517辆,我国仅为44辆。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环境改善,住房汽车、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消费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提升。
五是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较大。我国地域广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按照我局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目前中部比东部至少落后5年,西部比东部至少落后10年。中西部具有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等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未来区域增长的协调性有望进一步增强,新的区域增长极将不断涌现。
六是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特别是转变职能、减少审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环境,“营改增”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预期未来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红利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将持续增强。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经济仍具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潜力和条件。但要将增长潜力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扎实工作。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增长之路,中国经济一定会更美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