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屏奴”低龄化应当思

【案例】“屏奴”低龄化应当思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1

未成年人变“屏奴”

“屏奴”低龄化现象引担忧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兴起,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网上交友、购物、玩游戏,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日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

调查显示,4至6岁的城市儿童有一半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专家指出,“电子依赖”低龄化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其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管。

四五岁就上网

未成年变“屏奴”

“我最喜欢玩‘切水果’了,学说话的‘Tom猫’也很好玩。”今年5岁的亚哲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ipad往沙发上一靠,玩上个把小时。

与亚哲一样,伴随着电子产品成长的“00后”孩子已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北京市妇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显示:4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

今年7月发布的《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则表明,高达97%的被调查未成年人触网,近八成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且每天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高于电脑上网比例。报告称:“未成年人的互联网阵地正逐步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移。”

儿童研究专家孙宏艳指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

“使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网,未成年人更容易上瘾。”孙宏艳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更长。

重庆市一家幼儿园老师陈婷婷告诉记者,班上的小朋友几乎都会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孩子的话题经常是ipad上的游戏,不玩反而显得“不合群”。有的中小学老师将作业留在网络邮箱里,上网成了孩子必做的功课。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再加上如今家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很容易产生“电子依赖”,以至于成了“屏奴”。

人们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获取信息以及满足生活需求,于是就懒得动脚迈出家门。“宅”由此成为移动网络时代的一种标志性生活方式,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也不例外。

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节假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呆2小时以上。

“网络是个双刃剑。”艾索儿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李露凌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表明,网络会让儿童增长见识、提升学习能力,但也会影响儿童身体体质、社会沟通能力,甚至诱导未成年人做出错误行为。

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在持续上升。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十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重要原因”。

“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后,现实人际交往淡化,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孩子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而回不到现实生活中,跟父母沟通都困难。”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近几年因玩手机、电脑上瘾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都是交流沟通障碍。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移动网络终端则使这些信息碎片化。“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组专家认为,碎片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但对未成年人而言,一方面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批判性、理性化、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构成挑战。

心理医生指出,一些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的兴趣点总是游移不定,甚至连他们最沉迷的游戏,都是这一个还没有玩完,就迫不及待地想玩下一个。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