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屏奴”低龄化应当思(3)

【案例】“屏奴”低龄化应当思(3)

如何看待“屏幕依赖”低龄化

计算机刚盛行时,“网虫”令家长头痛不已,如今,智能触屏时代来临,“屏奴”成为青少年儿童又一大问题,尤其是“屏幕依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让家长和教师担忧,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忧患。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节假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呆2小时以上。

为什么孩子会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第一,它们是科技产品,时尚新潮,满足孩子求新欲望;第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里的游戏、网购、交友满足了孩子猎奇心理;第三,从众心理作祟,小伙伴们都在玩,自己不玩就被认为另类“不合群”;第四,现实环境拥挤狭小,没有什么可以吸引孩子眼球的娱乐场所和交友平台。当然,家长的不重视及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屏幕依赖”低龄化有何危害?一是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与人沟通困难;二是思想单一,判断能力、思维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是视力下降,辐射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儿童体质下降,免疫力低下;四是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滞,失去灵活性,少言寡语,易患抑郁症。总之,“屏幕依赖”低龄化严重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摆脱“屏幕依赖”呢?首先,承认互联网存在的合理性,不能走极端,毕竟网络是把双刃剑,家长和教师应合理引导孩子正确玩手机、上网等。其次,尽量不给3至6岁儿童玩,带领他们亲近自然、参加亲子游戏等社会活动。再次,相关部门制订法律法规,对网站及网游进行分级,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产品。最后,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感,常陪孩子谈心、交流意见想法,能带孩子走亲串友或者旅行更好,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启示与思考】

“屏奴”的出现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的结果。“屏奴”低龄化,让人忧心。互联网并非洪水猛兽,可用得不好却会带来负面作用。“屏奴”低龄化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现实人际交往淡化,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孩子从小触屏,童心、童真、童趣渐行渐远。孩子长大后回味童年,记忆中就只剩下屏幕。电子产品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自控能力弱,很少能抵挡得住诱惑。再加上如今家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易产生屏幕依赖。

“屏奴”低龄化,乃因亲子教育的缺失。小孩子整天围着屏幕转,根源还在孩子的父母身上,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忽略了对孩子的亲子教育。前段时间,有个小女孩对当警察的爸爸说,欢迎回家。我们欣赏孩子的懂事,却也不得不忽略亲子沟通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经常陪着孩子,有利于增进父子、母子感情,经常性地在一起,多陪伴陪伴孩子,孩子更多地接触父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孩子能更好地以父母为榜样,情商会提高不少。鹰爸教子的故事为人们熟知,虽然教育方法并不为很多人接受,但鹰爸伴随着孩子成长,亲子教育却是让人欣赏的。

“屏奴”低龄化,孩子的童年失去了童趣。记得我们的童年,捉迷藏、扔钱币、跳格子、捉知了,充满了无尽的欢愉,充满了无尽的乐趣。小时候,还有葫芦娃、黑猫警长、聪明的一休,陪伴着我们的成长。但如今,适合孩子们的玩具变少了,除了喜羊羊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人们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对门的邻居可能住了半年都没有说过话,让孩子跟其他人家的孩子一起玩,成为一种奢望。科技发展起来了,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电视、电脑、手机成为人们业余消遣的主要方式,宅在家中、不移动也成为人们的选择。不少低龄孩子学会了打游戏,甚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懒得动弹的后果随之而来:户外活动不足,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障碍少年增多。如何让孩子的现实生活比虚拟世界更精彩,是成年人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孩子成屏奴,家长难辞其咎。解决低龄化的屏幕依赖,应该由其监护人正确引导和监督。家长日常应该多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走出门,呼吸新鲜空气,见识外面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别宅在屋子里当“屏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