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这么小
就如此依赖电子产品
天津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韩映红教授认为,养成电子依赖这个坏习惯的原因有三点,可以说是家长和子女各有“责任”——
家长用电子产品哄孩子是主因。许多年轻的家长因为缺少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每当孩子无聊哭闹的时候,就使用手机、iPad来哄孩子开心。加之电子产品可安装各种益智早教软件具有一定教育功能,因此家长们觉得有这样的“电子保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导致孩子产生“电子依赖”的一个主要原因。
幼儿缺乏自控能力且易被吸引。从幼儿的行为习惯来看,幼儿缺乏成人的自控能力并且这一阶段正处于人体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感官的刺激十分敏感,幼儿更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影像和新奇有趣的声音吸引,而电子产品刚好迎合了低龄儿童的这一喜好。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越来越严重。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电子产品时,不少家长也会在攀比心理的作祟下,为孩子购买。
产品易上手幼儿易上瘾。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分析,新一代电子产品较之传统产品体验性更强,触摸屏充分满足了低龄儿童的好奇心;操作性更强,使得幼儿也可轻松学习使用;互动性更强,令幼儿的注意力短时间内难以转移,越玩越上瘾。
避免“电子依赖”
必须大手拉小手
如何帮助一些孩子摆脱“电子依赖”?专家指出,“适度上网是关键,家庭监管很重要”。
一旦低龄儿童离开电子产品后,出现了情绪化、寡言少语、不愿参加社会交往和体育锻炼等迹象,则说明孩子可能已经产生了“电子依赖”。对此,天津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韩映红教授建议家长要正确引导,要积极寻找适合孩子的娱乐活动,并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更多与亲朋好友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开阔眼界。最为重要的是家长应以身作则,不要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选择优秀的儿童绘本开展亲子共读,将家庭教育回归到充满安全感和亲情感的亲子陪伴之中。
而从孩子的健康方面来说,天津医大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钱学翰则提醒各位家长,应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用眼习惯。一旦孩子出现了看东西眯眼、歪头,用眼过程中出现眼睛充血、流泪等现象时就应引起高度注意,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免发生眼部疾患。
钱主任认为,所谓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手机等电子产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平板电脑等早教产品,每次给孩子观看时间也不应超过20分钟。已经上学的儿童则要注意控制持续用眼时间,低年级孩子连续用眼时间尽量不超过半小时,并要多多参加户外运动使眼睛得到休息和放松。
教育专家同时还指出,政府部门应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站及网游进行分级,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产品和特定服务。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如电脑、手机厂商在向未成年人用户出售产品时,必须为监管未成人上网提供便利,如删除网络浏览等功能;运营商应当为儿童设定网络绿色通道,如为儿童设定特殊的网页导航以及搜索引擎等。
“屏奴”低龄化,家长当反思
10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导致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增加……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满眼“飘绿”的数据无疑让人心情沉重。当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身心健康重回正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从根本上扭转体质下滑的态势,还得从唤醒学生的锻炼意识等方面着力。而关键的一步,必须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IPAD上“解救”出来。眼下,中小学生们几乎是“人手一机”,面对手机等带来的新鲜科技体验,很多成年人尚且招架不住,渐渐沦为“屏幕奴隶”,更何况自控能力正在养成中的孩子?有的整日“大战僵尸”“偷菜种菜”、有的走路都在登录QQ,更有甚者,深夜躲在被窝刷微博聊微信,这不但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兴趣,耽误学业前程,甚至可能影响到其正常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正如网络段子所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手机、IPAD本无罪,孩子喜欢它也无错,关键是我们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在与新鲜事物接触时懂得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这既检验着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心,也考验着家长的教育智慧。据媒体报道,眼下,当全世界的学校都在忙着以iPad换掉书本时,美国硅谷的IT精英父母现在却不让自己的小孩接触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而是送他们去“零科技”的学校进行最原始的学习生活。反观我们,不少家长或源于宠爱之心,或想犒劳孩子、或出于攀比心态,愿意给孩子添置智能手机等,却又疏于教育和引导,不经意间让孩子的“手机依赖症”进一步恶化。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与其“襁褓式”的关爱,不如深入孩子的内心,主动帮助他们摆脱“手机依赖”,去感受体育锻炼等活动的乐趣。一方面,从源头上遏制给孩子添置高科技设备的冲动;另一方面,多与孩子沟通交流,配备手机前与孩子一起“约法三章”,以身作则培养他们的自控力,让他们参与到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