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能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敢于研究和回答实践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众多成果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传统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换、市场化改革深化的重要时期,时代呼唤着像当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那样的精品佳作的出现,也期待着像邓小平南方谈话一样的前进号角的出现。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一定要敢于探索,勇于攻坚克难,凝聚改革共识,防止精神懈怠,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到证明。改革开放后,即使其间出现几次大的政治风波,如1989年学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也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但是,由于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变革的非常时期,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加之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怨言和意见,因此,全党务必深刻认识“四大危险”,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把密切联系群众由一般的道德作风要求提升到制度化高度,努力健全服务、联系群众的制度,维护群众权益,切实化解潜在的危险,赢得人民群众的持续拥护。
(三)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真抓实干,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并坚持不懈、聚精会神地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和推进党建工作。正因如此,30多年来党的建设方面产生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制度,它们在推进党建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结构多层化的环境下,由于来自权力、金钱等方面的诱惑增多,来自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风险增大,因此,一定要从理念与体制、机制相结合的角度来解决党内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不纯洁的问题,联系实际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使党始终保持肌体健康。
(四)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借鉴国际经验,使党建工作在全球比较和国际观察的视野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富于创造性
善于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十分重要。我们不仅要从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中揭示规律,而且要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不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而且要科学总结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理性总结和全面比较会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战略思维更加深邃,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制度设计更加严密,方式方法更加稳妥,执政地位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8.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