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明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感慨万分:“压力太大了,因为几乎所有的常住户都来了。如果我干得不好,群众怎么会投我的赞成票?”
一位村民对记者直言:“在农村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给村干部打分、提意见,他们干得好坏由我们评价,这样的做法,谁不拥护?”
“群众最盼的是致富,最想的是服务,抱怨最多的是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把知情权、话语权、评判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地交给群众是最好的选择。”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说,只有把少数人的参与变成多数人的参与,把少数人的监督变为多数人的监督,干部作风建设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记者 范清安 陈治治 付晓林)
记者手记:
群众路线与“钥匙理论”的再思考
陈治治
机关和干部作风怎么样,是否“为民务实清廉”,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换言之,打开“四风”积弊之“锁”,应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广大群众提意见、来监督、作评判、当“钥匙”。
时下,宁夏正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群众评议机关和干部作风活动,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其让人眼睛一亮的创新之处就是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敢向老百姓交“钥匙”、真让老百姓当“主考”,从而使群众成为评判机关和干部作风好坏的真正主体——从银川市的微博问政、电视问政,到青铜峡市叶盛镇蒋滩村的村民直评村“两委”班子,创新的形式虽然不同,“群众至上”的理念却是一般无二,通过拓展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和民主考核的经纬度,把少数人的参与变成多数人的参与,把少数人的监督变为多数人的监督。实践证明,只有发动群众广泛参政议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价,深入群众中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风建设才会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记者此次采访的另一收获是激发了对“钥匙理论”的深入思考:当前各地各部门都在探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在许多实践中不难发现,用来制约权力的“笼子”,其“钥匙”往往放在自己或“自己人”手里,当起草制度、解释制度、执行制度的主体“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可想而知,“放虎归山”就是必然结果。借鉴群众评议机关和干部作风的宁夏经验,把制度笼子的“钥匙”放在老百姓手里,有必要、且可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