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如何把握好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3)

专家解读:如何把握好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3)

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出了所谓的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您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奇迹或者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周期之间是什么关系?

任泽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内需驱动为主向内外需“双轮驱动”过渡,由国际竞争力带来的外需和由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力量,而且两股力量都很强劲。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既不是过度依赖外需的小国出口导向型模式,也不是完全以内需为主的大国封闭经济体模式,而是具有混合型特征。

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动力结构决定经济周期波动的阶段性特征。纵观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历史来看,以内部消费升级和外部出口带动为主线的经济增长波动清晰地展现出三大阶段。从内需看,居民消费沿着温饱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路径逐步升级,并带动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领域投资;从外需看,发展战略由特区实验发展到全面而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升级到机电产品为主。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行业存在一定差异。2000年以后增长快、波动大的行业主要有:与“住”有关的房地产业及其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内需拉动)、与“行”有关的交通运输业及其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内需拉动)、与耐用品消费有关的电气电子通信相关制造业(内外需共同拉动)。

王小鲁:中国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结果。同时,持续的高增长也和人口红利的释放(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合理范围的高储蓄率、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城镇化以及大国在经济一体化中的规模效应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但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的改革还远未完成,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笼统把现行体制和发展方式称为“中国模式”不仅言之过早,而且容易产生误导。其中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包括政府对经济的合理调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参与等。但不能笼统地把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参与视为成功经验。有些方面的政府参与对市场竞争有排挤作用,虽然一时推高了增长率,但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导致垄断、不公平竞争和腐败,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不解决,未来经济增长无法长期持续,只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才能保证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王健:改革开放,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保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出了所谓的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的根本因素。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依赖粗放型增长模式,即通常所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模式。

持续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彻底转变经济发展,以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模式是可以持续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变革呼唤创新,创新推动进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创新是我们永远高扬的旗帜。

周景彤:回顾过去30多年的发展,我国顺利从“低收入”国家迈进“下中等收入”国家,成功跨越了“马尔萨斯陷阱”,即“低收入陷阱”,接着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跨越到“上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称道,中国也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因此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称之为中国奇迹。但将这段时期发展能否说成是中国模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起初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倒逼出来的 “摸着石头过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诉求、全社会的共识,加上决策层的推动,中国改革巨轮就这样启航了。随着改革一步一步的推进,改革的方向也逐渐清晰,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直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我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总体稳定。自“文革”和拨乱反正之后,百业待兴,人心思变,很明显,传统的计划经济老路走到了尽头。中国失去了二战后整整20多年的发展机遇,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和社会的呼声是空前的。第二,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改革,使社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空前提高和释放,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第三,世界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入世红利也不容小觑。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正好赶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中国承接了大量从发达国家和亚洲 “四小龙”、“四小虎”转移过来的产能,大大带动了中国的加工贸易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由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地区辐射和扩散。

我认为,至少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仍会保持平稳增长。其动力来自四个方面: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潜在的市场规模产生的内需;中国新一轮改革产生的制度红利、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

而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也主要有四个:一是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包容性增长和社会稳定;二是结构失衡问题,关系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三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关系到能源与资源的供应安全、低碳发展道路和保护环境;四是发展动力再造和切换问题,关系到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关系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质量。因此,改善分配、优化结构、保护环境、鼓励创新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核心。要实现这四大目标,一言以蔽之,发展转型是根本之路,不仅包括经济转型,而且包括社会转型和政治转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