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逻辑(2)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逻辑(2)

迫切的现实需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党成立92年,执政64年,中国共产党已经顺利完成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变,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长期执政,也使得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固步自封的倾向,存在着骄傲自满、满足于安逸生活等问题。胡锦涛同志把这种状况称之为“精神懈怠”。精神懈怠是一种不思进取、精神涣散、贪图安逸的精神状态,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漠,政权意识和忧患意识不足。对于首都公安机关而言,如果我们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能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政权安全。如何在新时期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广泛争取群众,这既是首都公安机关的第一责任,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政治使命。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方式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教育提醒、舆论覆盖、组织功能发挥等多管齐下,让全党不断加强群众意识的再造,让一部分人重拾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迫切现实需求。

有力的理论武装

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党性。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自觉适应时代变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也是一个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的历史,是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长期处于战争环境,理论准备不足,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远出发,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党还专门创立了培训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等。党内集中教育是加强党内理论武装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此,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均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尤其是党内的主要干部,通过他们更多地去教育、宣传、引导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限度地传播到群众中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武装人民。

不变的作风建设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认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由延安时期确立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至今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确保政权稳定的根基,是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那么作风建设作为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主线就更加突出。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平生对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贪图享乐等官僚习气深恶痛绝,为了打击各种官僚陋习,他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1989年7月,中央政治局举行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2001年10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2002年被定为“转变作风年”。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此后,中央政治局领导主持会议、外出考察均身体力行。这些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作风建设一以贯之的重视,深知其关涉党的前途命运。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党内不良作风的顽固性和反复性。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自1942年延安整风到今天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有其内在的运行机理。全面认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必须充分认识党诞生、发展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历经重大历史关头的历史使命,以及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性和复杂性,这是我们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立足点。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党校党建研究处)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