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2)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2)

在贺桥小学,52岁的李秋娇老师很受师生和乡邻的尊敬。她每天早起,帮助准备寄宿生的洗漱用水;午间,她身边总有一两名学生绕膝谈心;晚上,她陪宿在女生寝室,三十年如一日。学校的学生,没有她叫不出名字、说不出特点的。

学校近年分来的5名青年教师,更是在李秋娇的带动和影响下成长为教学骨干。教师们的辛勤耕耘获得了回报,这所山村小学先后走出了4名清华、北大学生。

贺桥小学是新洲区中小学的一个缩影,李秋娇是传承新洲教育人精神的一个典型。近年来,该区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在教学骨干的带动下,组织教师集中开展转岗培训,共有200余名教师从传统考试科目走向短缺学科;全区千余名教师同时握有小学、初中两种教师资格证,353名教师从初中有序流向小学;500余名城镇学校骨干教师自愿到边远乡村任教。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学艺术、体育、科技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推动了全区义务教育不断走向均衡。

新洲区各学校还不断优化服务模式。邾城四小建立了就餐、就寝、兴趣活动“三时段定员陪护”模式;得胜小学把寄宿生活作为教育资源“富矿”,形成了“生活教育”模式;汉昕小学建立了“生活教师主导”模式。

同时,全区把规范教学管理作为提升寄宿制办学水平的第一要务。孔埠中学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实行“一科三课”的课程执行机制,讲授课、探究课、生活实践课,贴近学生生活和成长;鼓励教师探索实践“一课三案”教学模式,优化教案、学案、个案,向45分钟要质量;引导学生“一课三得”,课前悟得、课中研得、课后习得,充分自我发展。

标准化建设带来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区校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管理规则和流程。区教研室制定了学生成长学段目标体系、学业质量说明,在学业质量监测中将“后30%”学生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和呵护每名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百花齐放

辛冲是武汉有名的“鲁班镇”。辛冲二中由3所乡村初中合并而成,几年前,学校人心涣散,工作效能低。新洲区教育局从特有的人文环境中凝练其办学精神,将做人光明磊落、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鲁班精神”注入其中,鼓励师生培养永争一流的品质。“鲁班精神”让学校学生和教工凝神聚力、锐意进取,学校也被评为市、区群众满意中小学。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